网上开户将重启券商佣金战 冲破底线无可避免


时间:2013-03-26





  在券业人士看来,网上开户无疑将引发新一轮佣金价格战,平均佣金费率底线已岌岌可危。今后,对客户形成吸引力的将不仅是佣金费率的变动,券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升级才是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在。

  “你们公司实行网上开户了吗?”、“网上开户的佣金非常低吧?”关于网上开户的话题近日来在证券行业内被迅速炒热。

  在券业人士看来,网上开户无疑将引发新一轮佣金价格战,平均佣金费率底线已岌岌可危。今后,对客户形成吸引力的将不仅是佣金费率的变动,券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升级才是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在。

  佣金战再起

  饮得“头啖汤”的招商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已将网上开户的精致小广告置于官网的显著位置。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昨日《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的发布,标志着证券公司非现场开户业务的正式启动。

  业内人士认为,非现场开户大幕的开启,意味着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营销将由网下转至网下网上并行的时代。“券商佣金费率的再次下滑已不可避免,有些竞争激烈地区网上开户的佣金费率甚至可以降至万分之二。”深圳某券商营业部相关业务人士指出。

  国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统计了近年来券业佣金的变动情况,自2008年证券营业部设立重新启动至2012年底,证券行业佣金率降速最快的是网点设立最多的2010年,降幅达26.51%,降速最慢的是网点设立最少的2012年,降幅为12%。“据测算,2012年大券商的保本点佣金率在0.5‰~0.6‰,中小券商在0.6‰~0.7‰,2013年成交量持续放大,佣金率的保本点进一步下移,个别券商仍将采用低佣金策略抢占市场份额。”邵子钦表示。

  “短期看来,相对于传统开户模式,网上开户模式有效降低了证券营业部的运营成本。在业务开展初期 ,降价促销仍然是快速抢占市场屡试不爽的利器。”中山证券经纪业务相关人士表示。

  “非现场开户的边际成本理论上只有0.3‰左右,远远低于目前证券行业平均佣金费率水平。”长江证券分析师刘俊指出,而网上开户正式放开后,证券公司的竞争将从现实转移到虚拟战场,新一轮佣金战将更残酷,对经纪业务利润空间的挤压将进一步加大。

  券商的佣金战一直未真正停止过,为争夺客户资源,券商纷纷通过低佣金、甚至零佣金吸引客户,令证券行业的平均佣金费率持续下降。

  数据显示,证券行业的平均佣金水平由2007年的1.7‰直降至去年三季度末的0.74‰。为避免行业恶性竞争,中国证券业协会呼吁行业制定成本佣金,曾经硝烟弥漫的佣金战场迎来暂时的平静,佣金费率跌势有所减缓。据业内人士测算,去年年底行业的平均交易佣金费率约为0.8‰左右。

  “目前证券营业部的服务虽然在投资咨询、产品销售上有所创新,但整体来看并未摆脱同质化。网点放开后,佣金价格仍是客户选择营业部的主要依据。”内地一家中型券商营销总监认为,网上开户的推行将再度挑战券商的佣金底线。

  服务战升级

  证券公司基于成本考虑的平均佣金费率,不可避免将因非现场开户的到来而受到较大冲击,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之间的佣金战会持续,但佣金战将不会是未来券商争夺的主要战场。与较低的佣金费率相比,未来券商的竞争力将主要体现在服务的专业化上。

  “低佣金已不再是券商争取客户的最有效方式,一方面是有些投资者对于低佣金已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在于一些地区券商的佣金费率已降无可降,尤其在深圳、上海等竞争激烈的城市,0.8‰以下的佣金费率已经随处可见。”某区域证券公司业务相关人士指出。

  “为了提升服务品质,我们去年开始实行服务产品化、产品标准化、标准高质化的‘三化’标准,成立财富管理中心为投资者量身定制高质量的标准化产品,已经形成了从资讯、工具、咨询到资产配置的全系列产品线。更为重要的是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主选择产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服务的方式。”江海证券经纪业务相关人士表示。

  近年来随着经纪业务佣金收入的下降,证券公司客户资源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股票交易已经不再是客户交易佣金的单一来源,一些衍生品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将进一步扩宽券商经纪业务的范围,增加其利润收入。

  “我们近期大力推广股指期货业务,营业部请来了在期货领域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给客户提供业务指导。”华创证券某营业部资深投资顾问表示。

  而国内一家上市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总部相关业务人士也表示,近年来该公司非常重视机构业务的发展,重新整编了机构业务部,在股票交易、金融产品销售的基础上,开拓大小非减持、股权质押等业务的比重。“经纪业务部门过去高度依赖交易佣金的盈利模式将发生改变,在行业创新的浪潮下,各种金融中介服务将成为经纪业务部门的重头戏。”该业务人士认为。

来源:证券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