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生态农业 >   专家 > 正文
“超级玉米”之王李登海: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山东省十八大代表李登海是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四十年来,他2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7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在杂交玉米方面,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方面的突出贡献,李登海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

 

  李登海创始的“登海”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登海种业迄今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最新研制的“超级玉米”已被科技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5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到我们这个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对于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富科学家”光环没有让李登海的农民本色有丝毫褪色,玉米对于他是一个不朽的精神图腾。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始终把玉米作为毕生挚爱的事业。在山东省莱州市高产玉米试验田,当你看到一颗颗精神抖擞的超级大玉米,斗志昂扬地向上“冲”,你会陶醉于这种奋发的力量;当你看到李登海最新研制的、世界首例五彩糯玉米——“绿翡翠”,你会惊奇于这种标新立异,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李登海培育了地球上最神奇的玉米!

 

  铆足劲,钻科研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2年春,一份材料深深震撼了大队农科队长李登海:美国农民华莱士将春玉米亩产提升到创纪录的1250公斤。当时,山东玉米亩产仅二三百斤。他第一次默默下了“不超美国誓不罢休”的决心。

 

  1974年,李登海被公社推荐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他遇到了恩师——全国著名的教玉米遗传育种的刘恩训教授的悉心指点。农学院的知识积累为一个立志赶超美国的有志青年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刘恩训教授还送给李登海20粒从美国带回的杂交玉米品种“XL80”,他如获至宝,在五月一日放假时带回家乡种在农科队的试验田里。

 

  1978年,李登海利用老师教的用早代测交的方法测出了高产品种组合,并组配出了两个半紧凑型新品种——107×525和4021×330。为加快育种速度,李登海离开家乡,来到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荔枝沟,租赁土地进行玉米加代育种,开始过上了“烈日蒸烤度白昼、育种田边宿”的生活。每天早6时至9时,下地;10时至14时,下地;15时至21时,下地。李登海在海南度过了三十年。

 

  李登海注意到,国内传统种植的玉米,叶片呈平展弯披状,叶片易重叠遮光,当一亩植4000株以上时,透风透光很差,田间郁闭严重,植株细弱过高,不抗倒伏。能不能让玉米叶片竖起来,提高阳光利用率?李登海又一头扎进玉米地。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记录几十万个数据后,欣喜若狂地发现几株叶片上冲、株型理想的玉米。

 

  1979年,中国第一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掖单2号”横空出世,并创下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最高纪录。从1980年开始,李登海在全国率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紧凑型杂交玉米的育种。1989年,中矮秆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掖单13号”亩产达到1096.29公斤。“十一五”期间,登海3719、登海661、登海662、登海701等12个超级玉米新品种相继出世。2005年,“紧凑型超级玉米” 登海3719以1402.86公斤的亩产,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李登海的玉米种子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

 

  产业化,国际化

 

  1985年,李登海自筹资金2万,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营科研实验站,采取育、繁、推、销一体化模式,迈出了种子产业发展的第一步。1993年,李登海成立了莱州市农科院。1997年,李登海斥资2400万元,买断了全国颇有影响的当地种子公司,组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增资扩建成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为更好地实现玉米育种的产业化,2005年登海种业在深圳上市。目前,登海种业在全国各地不同玉米生态区建立育种中心试验站32个,推广销售网络遍布28个省份,总资产11.3亿元,年科研投入达1500多万元,具备了每年5个至10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的创新能力。登海种业成为中国首批创新型企业。

 

  登海种业先后在甘肃、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宁夏、新疆等地投资建设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和子(分)公司,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在国际合作方面,登海种业与美国杜邦先锋合资成立了由登海种业控股的“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 杜邦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的通常做法是要控股,而且往往是较大比例的控股。但在登海-先锋种业公司里它只拥有49%的股权。外国种业公司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的危险。“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方必须控股!”登海种业抵御住了国际大鳄的凶猛进攻,达到了合作双赢的效果。当李登海应邀赴美国考察时,接待方为他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作为最高规格的礼遇。

 

  如今,登海种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做精,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

 

  谈感悟,明志向

 

  李登海对中国整体种业的发展有深刻的思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个体户研发育种文化模式”,是杂交玉米研发创新上的一种根本性硬伤,更是中国种业“调结构”的关键之处,这种现状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就会对中国种业整体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甚至会让中国杂交玉米的研发失去科技创新的合力。

 

  “我感觉在中国做种业太难!”李登海坦诚地说,科研育种方面说有四难: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过低。新品种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我们在创新,人家接过去改良,我们花多年精力财力搞出来的东西,人家不费吹灰之力稍加改动就成了他自己的“新品种”。其次是高产性品种进入市场难,缺少超高产的品种审定入选的渠道。高产水稻可以审定为“超级水稻”,超高产玉米也应审定为“超级玉米”。第三是科研单位研发目标,至少不完全是从市场竞争力方面去考虑,难有突破性好品种。第四是科研投入成本日益加大,维持较高的创新团队难度加大。在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面也有四难:基地种植安排难,落实更难;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管理难;隔离生产难和种子收购控制难。在种子加工方面有四难:资金难,一个7万亩的种植基地需投入2.5亿购买烘干设备;进设备难,一些先进的部件需要进口,像风机、温控、脱粒等设备;办手续难;加工厂做大后社会风险大,多方伸手索要赞助,致使种业健康持续发展难。在销售方面还有两难:市场竞争环境公平难和推广销售难,广告满天飞,社会上品种多杂乱,则让人难辨好坏,好品种推广难。

 

  尽管有种种难,李登海却选择知难而上。“我喜欢去挑战一些事情,并在其中享受快乐。育种难,但看到自己选育的品种大面积得到推广,成千上万农户因此喜获丰收,心里甜甜的!”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后,李登海认为“种业发展的真正的春天到了”。

 

  李登海鲜明地表态,“我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要为国家增加玉米产量。种子培育被称为农作物种植的核心技术,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只有掌握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给农民带来最大收益。”

 

  李登海对《中国企业报》记者阐明他们这一代人奋斗的理想:“我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只能集中精力干一件大事,我搞科研没错,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没错。理想与追求一定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走向成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创新事业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国家创新的事业中去,是我毕生的追求。”

 

来源: 中国企业报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