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食品频道 > 正文
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解析

  总体稳中向好 仍有难题待解——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解析


  近年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监三司的支持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每年都对当年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跟踪和解析。2016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完成对30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跟踪与解析,较上年增加3个,70余位食品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其中。在2016年的食品安全热点中,涉及“重组牛排”、进口奶粉质量、网络食品、抗生素和兽药滥用等多个舆情关注度高的话题。值得欣慰的是,随着2016年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稳中向好,全国没有发生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的舆情关注度已下降近三成。


  1月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会”在京举行。这是自2011年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6年组织权威专家对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解读。此次解读还梳理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谣言。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食品安全舆情关注度的下降,表明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管理,正从相对被动的危机应对走向更加从容、主动的“和平时期”的消费者教育。


  舆情关注度下降近三成


  报告显示,在2016年的30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解析中,热点解析与风险提示的数量比为17∶13。而2015年的27个解析中,热点解析为22个,风险预警为5个。可见,食品安全的舆情热点下降,由2015年的81.5%下降至2016年的56.7%,下降了24.8%;而以消费者教育为特征的“风险提示”,则从18.5%增至43.3%,增长了24.8%。


  与此同时,2016年17个食品安全热点解析中,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为7个。较之2015年,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准确率由27%上升到41%,上升了14%。表明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热点报道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透明产生信任。”孟素荷认为,2016年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的常态化发布及快速处置,提升了风险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使食品安全从风险交流进入信息交流的可防可控状态。此外,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的传播日趋专业、客观,稳定了中国食品安全舆情传播的主战场。这是今年食品安全舆情关注度下降近30%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媒体的养生等生活类栏目中,对食品安全及工业食品的表述缺乏科学精神,有严重缺陷。“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有些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却“无所不知”地将自己“明星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述不专业、不准确,造成消费者无端恐慌,并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在《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中指出,调查发现,我国国民在关注、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并不强,食品安全并非购买食品的第一考虑因素。目前,约七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持谨慎乐观态度。这说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近年来启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对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辨别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在民众心中的认知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普及仍是国民食品安全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过去,现在与将来》报告中指出,风险交流薄弱,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过度担心,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陈院士的观点在对“胶水牛排”的热点解读中可见一斑。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2016年12月10日媒体的大量转载报道将这一舆情引向高潮,引起舆论对“胶水牛排”安全性的质疑。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等报道,刺激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而随着多名业内专家对“卡拉胶”安全性的解读,舆情才渐趋平稳。


  孟素荷表示,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去年对全国食品样品监督抽检结果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情况良好,质量趋于稳定,这表明2016年中国食品安全的情况依然是稳中向好。微信、微博等传播方式的普及,使目前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难点和重点依然在网络自媒体。这不仅表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公众科普在我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特征,也显示科技界与媒体共同持续推进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源头污染”浮出水面


  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解析涉及的前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而在2016年,热点解析中涉及的前三个关键词为: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对比来看,微生物、保健食品是2015年和2016年媒体重复关注的热词,食品添加剂则在2016年上升到首位。与此同时,2015年的热点行业——乳制品在2016年则相对平静。另外,2016年热点解析的关键词还包括丙烯酰胺、二恶英、酵素、抗生素、生物毒素等,其中生物毒素被首次提及。陈君石认为,当前食源性疾病危害极大,需注意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等问题。


  在对抗生素与兽药残留进行解读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刘秀梅指出,抗生素对保障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贡献巨大,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业养殖领域。但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可能使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导致生物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制约经济发展。当前欧盟、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加强对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管理。


  “中国兽药总使用量含抗生素类药物高于其他国家。”刘秀梅说,“我国养殖业确实存在兽药使用不合理或滥用的情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据介绍,对于兽药,我国有明确的使用标准且与国际接轨,农业主管部门对农药和兽药的使用严格监管,对违规和滥用农药、兽药的,有明确的处罚规定。食用农产品的源头风险已经影响到了食品安全产业链前端的原料安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科学指导。因此,科学认识抗生素,理性对待耐药菌的安全风险,以及进一步重视兽药“滥用”问题,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孟素荷总结,“源头污染”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比如“输欧茶叶含高氯酸盐”“香港检出市售大闸蟹中二恶英超标”“麻痹性贝类毒素”及农残、药残等,表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挑战最大的原料污染问题已浮出水面”。


  对于这一问题,与会专家均表示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你去国外,看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但是你看不见的是几十年前的水体污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二室主任钟凯表示,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前些年都出现过饲料污染造成大量畜禽产品肉蛋奶只能销毁的事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且几十年都不能消除,中国在治理源头污染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进口食品关注度提升


  食品安全是全球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在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解析中,境内15个,境外7个,占比分别为68%和32%。而2016年的17个热点解析中,境内9个,境外8个,占比分别为53%和47%。由此来看,热点解析的区域对中国大陆食品的热点下降了15%,而对进口食品的关注度提升了15%。“一升一降”表明,在全球背景下,守住进口食品安全的风险与责任均在加大。


  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之一——“澳洲百年乳企被暂停入华”,即2016年11月澳大利亚维爱佳乳业暂停在华注册资格,而这也是2016年澳洲第二家被暂停入华的乳制品企业。对此,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教授表示,中国的乳品安全与产品质量水平已显著提升,2016年全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乳制品抽检24581批次,合格率达99.75%。但乳品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国内的乳品安全主要关注点在原料和加工安全。事实上,2016年乳制品行业的食品安全热点都集中在进口乳品上:除发生澳洲乳企暂停入华事件之外,2016年9月,德国一家著名乳企在常温奶里发现细菌污染,而一般常温奶经过高温处理很难有污染现象;另一家具有80年历史的奥地利公司,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儿食品中发现污染,被查出的问题多为菌群与酸度超标,还有标签不合格问题。任发政提示,由于进口比例在加大,进口乳品的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钟凯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家口岸拦截的不合格食品达1万多批次,2010年~2012年欧美扣留我国的食品也是8000多批次,其中很多时候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标签标识、手续不合规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全球贸易带来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吃的每一个食品里可能有来自很多国家的原料。比如说很多消费者喜欢去欧洲买奶粉,而欧洲动物饲料里有添加剂,添加剂基本上都是中国生产的。也就是说,因为中国生产了很安全的饲料添加剂,中国消费者才能从欧洲买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奶粉。”他表示,全球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全球共同面临食品安全问题。进口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被俗称“僵尸肉”的过期冷冻肉进入中国,也影响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购买消费方式对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报记者陆悦)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