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分析 > 正文
去产能,可不是一个“去”字了得

  从李崇代表的一席话话谈起“去产能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还要严控新上产能。”全国人大代表,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崇在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个月前才从神火集团董事长位置上晋升为郑煤集团董事长的李崇对去产能工作更有深切的体会。2016年,神火集团通过主动去产能,先后对葛店煤矿、边沟煤矿实施政策性关闭,对合资再建的新密地区和成矿、大磨岭矿停止建设投入,共去产能和压减产能300多万吨,使神火集团实现逆势增长,一举扭亏为盈。


  郑煤集团和神火集团一样,除煤炭板块之外,还有有色板块。所以,李崇不仅关心煤炭的去产能,还十分关注有色行业特别是铝工业的去产能。他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有效去产能。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坚决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但是,就铝工业而言,现在产能尽管已严重过剩,但仍有一些地方和企业顶风而为,还在继续上马建设氧化铝和电解铝项目,这将使去产能的效果大打折扣。


  李崇表示,国家关于去产能的政策措施一定要落在实处,必须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否则,过剩产业还盲目投资上项目,不仅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还会造成投资浪费,有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发挥好监管作用。河南今年将再退出2000万吨产能3月7日,中国矿业报记者从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举行对外开放日联组会议上获悉,2017年,河南省在坚决防止已去产能死灰复燃同时,将再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


  据了解,2016年河南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以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为重点,认真落实职工安置、债务处置等政策,关闭矿井100处,退出煤炭产能2388万吨,压减炼钢产能24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另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体制性、制度性和政策性改革,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把工业企业改革作为第一场战役,以资产、营业收入分别占省管企业的52.2%、82.2%的“三煤一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安钢集团)为重点,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分类改革、分步实施、分块搞活,清产核资和理顺产权关系等基础性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去产能和深化改革,郑煤、平煤今年四季度当季实现盈利,安钢全年扭亏为盈。2017年,河南省继续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任务和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推进。在去产能方面,坚决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再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扭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用市场机制、法治手段、环保标准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把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作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债务重组、重整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债权转股权,发展股权融资,优化负债结构,逐步降低杠杆率。供给侧改革的“硬骨头”“三去一降一补”无疑是今年两会上的热词。2016年,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着眼促进企业降成本,出台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晒出的这样一份成绩单,再次让去产能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而如何去产能,自然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在巩固成果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就。扎实有效去产能,今年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同时,因城施策去库存,积极稳妥去杠杆,多措并举降成本。


  毫无疑问,今年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将是今年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去产能作为重中之重,如何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再压减和退出产能,拓展去产能的领域,必将是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块“硬骨头”。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及企业,还对去产能存在一定误区,片面地认为,去产能就是在做“减法”,就是在压减产量。只要产量压减下来了,供过于求的矛盾自然也就迎韧而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自然完成,企业的经济状况也就随之改善。所以,他们偏重在“量”上下功夫,而忽视了“质”的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供给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同样的道理,去产能的关键在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地“去”,而是通过对落后产能的“去”为先进产能的“增”来赢得空间。如果产能去掉了,产量降低了,而产品质量还停留在过去的中低端、“大路货”,依旧不能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永续发展,依旧要靠投资拉动来改变供求关系而陷入“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那这样的去产能就毫无意义,就没有从根本上对供给侧进行有效改革。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去产能中没有实现转型升级,做好“加法”,以先进的产能替代落后的产能,等风头一过,那些已去产能就会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去年底,一些已在去产能中被关闭的煤矿,看到煤炭价格有所回升,就有开始蠢蠢欲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用好“减法”和“加法”


  去产能必须充分运用好“减法”和“加法”,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不断巩固提高去产能成果,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对落后产能不折不扣地进行淘汰关闭,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依靠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和产品向中高端发展。“除了做‘减法’,推动产业升级还要做好‘加法’。当前,谈到企业发展,不少人会聚焦减税降费和去产能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杨元庆认为,振兴实体经济首先要做“加法”,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调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品牌,开拓新市场,提升竞争力。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加大对品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则是最核心的“加法”之一。


  给企业做“加法”,除了企业的主动性外,自然少不了相应的政策支持。杨元庆委员建议,今后在制定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时,能够更广泛地征求企业意见,充分反映企业实际需求;更多地在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国家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落实科研人才流动政策,能够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创新人才流动的‘旋转门’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性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而去产能作为改善供给侧结构的重点,必须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既要做好“减法”,更有做好“加法”,甚至“乘法”、“乘方”,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增加有效供给。(本报记者王琼杰)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