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

  山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祖先留下了丰富的农耕遗存,对这些遗存的挖掘和利用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的一种途径。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多姿多彩的乡村景观,使聚居在远离自然的人工建筑群中的城市居民,不仅可以得到休闲,还可以获取审美和教育的效果,并可以建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农耕文化挖掘,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农村经济繁荣的新途径。


  夏夜纳凉,摇着扇子,仰头望着墨蓝的天空中闪烁的银河,以及那隔河遥望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祖母永远也讲不厌的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就在耳边。这是许多中国人都曾有过的童年记忆。


  位居太行山中段腹地的和顺县松烟镇牛郎峪南天池村,高达1900多米的天河梁横贯南北,如一壁屏障,将南天池村与世隔绝。村子四周常年山雾缭绕,犹如天上人间。在这里可以“品读千年不老的爱情读本,寻觅百折不回的爱情信心”。美丽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传说就发源于这里。


  借力于牛郎织女传说背后的文化挖掘,深度开发民俗旅游,和顺县开始“名声大噪”。如今,在南天池村举办的七夕婚庆活动已经被打造成品牌,每年吸引众多青年男女前往体验“中国式浪漫”。老祖母口中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开始吸引前卫、时尚青年人的目光,古老的传说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七夕”也开始作为一种文化为人们所关注和重新认识。


  传承农耕文化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


  棉布衣、军挎书包、印有“农业学大寨”字样的草帽,都是上世纪70年代熟悉的物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演样板戏,做革命人”“多打备战粮,埋葬帝修反”……这些场景,总能让人想起大寨成为全国农业一面旗帜的那个年代。


  阳泉郊区咀子上村数块梯田上,春种、夏锄、秋收、冬储等画面渐次展开,勾勒出咀子上村当年农耕遗风。


  实景剧《太行山》以太行山农耕文化第一村——咀子上村为实景剧场,依托这里的自然风光,融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运用电影创作手法将咀子上村农业学大寨年代的独特魅力、历史遗韵、民俗风情展示出来。


  近年来,文化演出对于旅游的助力和推动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各大型旅游景区也凭借越来越多的大型剧目为景区增添亮点,在帮助景区聚拢人气的同时,其本身也形成了品牌。


  咀子上村党支部书记武永胜说这是他在无意中看到哈尼族水田耕种表演后,感觉咀子上村的旱地旅游一样能以剧目形式表演出来,一来可以再现当年农耕场景,让子孙后代都能看看那个年代父辈是如何劳作的;二来可以当成村子发展旅游业的一部分,增添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为咀子上村旅游增色。


  武永胜说:“我们要打造以 中国农耕文化实景演艺第一村 这一品牌为目标,力求立意高、观点新、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的 农耕文化 聚集正能量,为乡村旅游开辟一条新的文化产业道路。”


  被称为“大寨二村”的昔阳县三都乡井沟村,同样借助优越的地理环境勾勒出一幅农耕农作生态村的蓝图。


  井沟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30多公里处,山峦起伏的公路两旁,沟壑纵横、林木茂盛。从村中的制高点向下看,石宅村舍错落有致,鸡犬相闻静景天成,幽野清净鸟语花香,庭院中的一树繁花映着湛蓝的天空,盘旋上升的村中小道旁,是一个个废旧磨盘做成的围挡;间或走过的村民,表情安详恬静,恰似一幅岁月静好的夏日山居图。


  井沟村曾是昔阳抗日第一区公所成立地,全村近400口人,上世纪50年代就是省里的红旗村,村庄依山而建,你家的石窑顶就是我家的院落,一看就是上世纪60年代被称为小大寨时所建。


  村委会主任马怀兰说,为了开发太行山风情旅游,井沟村积极打造太行乡土文化博览园和有机生态园,新建了田园演艺园、农耕农作园、百药花草园、村史发展园、红白理事院等文化场园,村里还建了乡村民俗博物馆。在发掘民间文化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民间文化的原始生态特色,使民间文化既得到挖掘和保护,又得到传承和弘扬,逐步在全村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旅游环境景观。随着井沟村声名鹊起,偏僻的山村迎来了许多大型活动,连全国知名画家每年都会到这里写生……


  传统文化、民间传统工艺只有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才能寻得一份心灵的安宁。


  位于乡宁县云丘山景区境内的塔尔坡古村,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因老子李耳云游天下曾下榻于此地而得名。后世道家闻名而至,并和当地山民结邻而居,渐成村落。由于悠久的历史传承,保存完好的标本式乡土文脉,以及极具特色的晋南窑洞民居等原因,被文化部等四部委选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塔尔坡古村落所有院落均是依山而建,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村落里有石拱顶的窑洞建构,也有在石砌拱顶的窑洞后依山挖掘的石洞、土洞,而房屋则为石砌墙体的抬梁木结构瓦厦。院落之间有暗道相通,有很强的防御功能与私密空间,形成了迷宫般的建筑形态,尽显先人们的智慧。村落的道路全部为石板、石块、石头台阶铺设,家家院里有暗水道,直通道路,排到村外。院墙普遍都不高,有的还是栅栏式。据当地的村民说,他们的院墙和门根本不是用来防人的,只是为了阻拦牲畜,朴实的话语透露着真诚、和谐、纯朴和信任。


  塔尔坡古村继承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在这里能感受到那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婚丧嫁娶的世外桃源生活,是一部现代版的历史教科书。


  这里有不一样的精彩课堂,农民伯伯亲身示范,导游专业风趣的讲解,下地劳作感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传达的真切意义;民间杂艺坊里有皮影戏、织布纺线、打铁等民间传统工艺;洞穴客栈位于云丘山景区塔尔坡古村内,紧邻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神仙峪,空气清新、环境幽美,是一座座独立的窑洞式院落,冬暖夏凉,舒适温馨,古村白天可以游玩穿越千年,晚上可以尽享古村特色夜景!


  如今,塔尔坡的院落大多沉默在原地,任风吹,凭日晒,静看云卷云舒,以自己独有的坚强傲然面对每一位走进来的游人,向大家诉说着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发生过的一个又一个或美好、或凄凉的古老故事。


  弘扬农耕文明是繁荣农村文化和美丽乡村的灵魂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普及,许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连见都没有见过,为留住农耕文化的烙印,今年72岁的孝义市环保局退休职工白清芳,用一双巧手把这些老式农具做成微缩模型,让年轻人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白清芳老人利用废弃的装饰材料等各种回收材料,按一定比例尺寸,精准打造成栩栩如生的老式微缩模型农具。为让这些老式农具模型更客观真实,白清芳老人经常跑到农村,考察农民家中留存下来的古旧农耕器具。这些被“复活”的即将消失的农耕时代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他说:“我制作这些老式农具模型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了解中华文化,希望将它们所蕴含的农耕文化传承下去。因为那是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现在,他把制作的迷你微缩老式农具模型“搬”到市区民俗展览馆,让市民免费参观,留住了乡村记忆。


  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多为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民居和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农耕文明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近年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我省一大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榆次后沟古村农耕文化景区,经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数名专家的考察和反复论证,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调查范本。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不到100户人家的寂静小山村变得如此诱人,成为当代文人骚客趋之若鹜的场所呢?


  榆次后沟古民居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位居黄土高原低山丘陵的小山村。兴盛时期曾一度大兴土木,修宅建庙,山体挖窑,平地圈院,从此形成黄土高原独特的建筑景观。过去村里的庙宇相当完整,也颇具规模,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可惜的是前些年拆了许多,尽管如此,后沟村今日还有十六座残存的古刹寺庙依然存在。如今看到的民居多为明清、民国年间建造的独立式窑洞,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门前的抱鼓石、门枕石、门楣及照壁保存完好。建筑特点是依崖就势、随形变化,石窑、土窑、砖窑、里外窑等等在后沟都能看到,从远处望去,参差错落。


  行走在村前村后的石板路上,你会发现许多由石块砌成的孔道,原来那就是让专家惊讶的古村民宅连网的排水系统。后沟目前有三条排水系统由山顶分别连贯院落、街道,汇注于龙门河河道。数百年前的工程对于这个黄土坡上的村子来讲,无论是水土保持,还是对民宅院落的保护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村中长者言道:“早年天降大雨,院无积水,路不湿鞋。”


  后沟古村古朴神秘,红石斑驳的古窑院墙,风雨剥蚀的蜿蜒石阶,庭院间鸡犬相闻,一派悠然恬淡的山村情景。久远的历史刻在一块砖、一片瓦、一根柱子、一张张真实的脸上。文化不仅是一个个安静的文物,更是活生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沿洁净的古街一路向上,听公鸡打鸣,看炊烟袅袅,这就像是当代的世外桃源。


  据了解,有关部门对村中年代久远的庙宇及古街、古民居、古作坊等进行修复时,规划出独具特色的土窑、宅院、古树作为旅游景点,突出渲染砖雕、石刻、布艺等民间工艺,古村落向世人昭示历史的久远和岁月的留痕。


  历史文化村落大多经历了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传统的宗族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和风俗文化等得以存在、发展的生态环境。所以,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是彰显美丽乡村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我省不少地区将历史文化村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历史文化村落的历史典故和个性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显乡村的独特韵味。同时,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历史文化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代表着亲近自然、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生动鲜活的教科书,非常适合作为旅游休闲目的地。近年来,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农事节庆等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吸引省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村落的乡村休闲游广受欢迎。


  把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代历史遗迹、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追寻古老文化 留住生活的根 推动一方经济发展


  中华文化的根,就是农耕文化。后稷故里稷山县,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就是在这里,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从此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新纪元。这里的县名叫稷山,山名叫稷王山,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稷王庙,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沿续着为农耕始祖举行祭祀活动的古老民俗,天下粮仓源于稷山。为了让源远流长的后稷农耕文化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承,稷山县挖掘整理后稷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县委、县政府制订的“十三五”总体目标中,要着力打造后稷农耕文化品牌,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名城,逐步发展成极具实力和魅力的古中国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目前,稷山县域内有稷王现代农业示范园、稷王食品公司,稷王路、稷峰街、稷王文化广场,稷王小学、初中和高中。县里成立了后稷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后稷文化》季刊。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至今我省许多地方依然传承着丰富的乡土文化,民间秧歌会、民歌会、民俗节庆等等。这些文化活动蕴含着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挖掘,可以拓展出今天我们发展休闲农业的新理念。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祖先留下了丰富的农耕遗存,对这些遗存的挖掘和利用也是我们发展休闲农业的一种途径。比如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得嘉禾、播五谷、制农具、教稼穑,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


  在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西,湛蓝的天空下,浸透着浓郁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的宋式建筑群,巍峨雄壮,气势磅礴。


  穿过刻着“炎帝陵”大字的大理石牌楼,沿宽阔的朝圣大道拾级而上,为我们追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去年5月全球华人的目光聚焦至“炎帝故里”,追寻我们的民族魂文化根。这里举办了炎帝寻根“旅游风光篇”“传统文化篇”“产业转型篇”“生态农业篇”“开放高平篇”“民生共享篇”七个方面内容的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


  高平是炎帝神农氏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无论从始祖留给这里丰富众多的遗址遗迹,还是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与风情习俗,都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2014年5月17日,作为一项煤炭企业转型工程,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高平由此踏上了“建设炎帝故里,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独特个性,重塑高平形象”的新征程。


  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以庄里村五谷庙为核心,总投资2.5亿元,主要包括仿古建筑群、遗址保护、地面铺装、绿化工程、道路工程五大部分,以及炎帝陵所在地庄里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在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开发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上,高平不断翻新,在炎帝陵修复的同时,许多与炎帝文化相关的工程也相继展开。在市区北部建设了炎帝农耕文化园,文化园沿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的观光道路两侧展开,涉及2个乡镇、2个办事处,途经32个村落。园区规划以油料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果树种植区、苗木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小杂粮种植区七大种植区,以及五谷园、百蔬园、百花园、百树园、百果园、百草园、中华同根园、先农坛八大农耕文化主题园和四个游客休闲驿站。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秉承炎帝文化为中心,农耕历史为脉络,农业产业为支撑,大地景观为亮点的规划理念。


  如今,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长9.2公里、宽6.5米的田间道路已全线贯通,道路两侧的连翘种植已完成1000亩。炎帝农耕文化园还将增设农耕体验、植物迷宫、户外体验、水果采摘、游乐场等娱乐项目,以提升炎帝农耕文化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体验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高平作为炎帝故里,日渐被海峡两岸炎黄信众认同和尊崇。


  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乡村旅游以农耕文化为卖点,让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乡村建筑及民间手工艺等释放出独特魅力。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