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动态 > 正文
中国打造更好营商环境步伐提速


  无论是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还是正在修订的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抑或是2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条例》,贯穿其中的负面清单制度、内外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透明化等政策都在向世界传递同一个信息:中国打造更为宽松有序营商环境的步伐正在提速。


  岁末年初之际,我国针对外商投资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发布。继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之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条例》2月1日正式施行。透过这一系列政策举措,可以读出中国对投资市场的哪些信号?


  研究人士认为,以上政策举措贯彻了“负面清单”、内外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透明化等思维,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双轮驱动,可以促进企业投资,激发市场活力。


  释放市场的力量“审批太多,耗费时间和精力,等企业成立,商机都错过了。”一家企业负责人曾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当前企业接触的商机比以往更多,投资项目也更加复杂,但商事登记等流程并没有跟上企业的节奏,成为企业投资的突出障碍。


  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曾直言:“当前,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确存在核准范围大、前置条件多、核准条件和标准不明确、审查周期长、中介服务不规范,以及项目备案在实际操作中普遍成为变相行政许可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须通过完善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


  于2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被称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高效、透明的办事流程,外资国民待遇……诸多利好投资的理念在这部条例中得到体现。无独有偶,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正在进行意见征求,其限制性措施由此前的93条减少至62条。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和《指导目录》都贯穿了“负面清单”思维,意味着中国投资管理正在加快向负面清单时代过渡,目的在于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条例》和《指导目录》均表明,政府正在缩减负面清单,大刀阔斧推进简政放权,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开放和改革两个维度激发市场活力,双轮驱动中国投资。


  引资如何“软硬兼施”


  《条例》规范了项目核准行为,要求只对关系国家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管理,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管理。备案之后,将实行更为严格的事中事后监管。


  此外,《条例》对核准和备案程序也进行了极大简化。企业办理项目核准仅需提交项目申请书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作为前置条件的相关手续证明文件,办理备案只要向备案机关告知四方面信息:企业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项目总投资额和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声明。与此同时,项目核准和备案原则上是在国家建立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上办理,对办理时间也作了限定。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兼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表示,《条例》出台是加强投资领域法治建设的重要一步,可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为企业营造更便利、高效、透明的投资环境。


  张建平指出,《条例》已经划清了核准与备案的范围,规定了流程,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为企业投资定下了基本框架,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并让制度创新真正激发出市场活力。具体而言,各地在招商引资中,应当致力于改善软硬件环境:既要切实推动简政放权,提升办事效率,做好各项服务,也要明确产业需要,完善产业配套、生活配套,让地方优惠政策更透明并且落实到位,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企业投资。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