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预警频道 > 正文
四大原因致“救命药”短缺 亟待政策上规范与支持

  “鱼精蛋白谁能找到现货?等着这个药做手术,请帮忙找找。”“不到8个月婴儿疑似患婴儿痉挛症,需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求药!救命!”……近年来,鱼精蛋白、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延迟、抗癌治疗中断,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治疗期。随之产生的则是黄牛市场、民间仿制药等乱象的出现。


  “救命药”短缺成常态


  今年8月中旬,杨军五岁半的儿子因误食火锅液体燃料后中毒,被紧急送往北京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主治医生表示,目前最好的治疗办法是给孩子注射甲吡唑进行解毒,不过目前国内没有这种特效药。庆幸的是,杨军最终通过网络在国外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这种药。“太揪心了,不敢想象找不到药的后果。”至今,杨俊对此仍心有余悸。


  其实,像用于心脏手术的必备药鱼精蛋白、妇科肿瘤化疗药放线菌素D等缺货现象已波及全国。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彭澎近日在微博中提到,该院化疗药放线菌素D因某些原因缺货,何时恢复供应尚不确定,而放线菌素D对妇科肿瘤患者而言是一种必需的救命药。与此同时,甘肃省药品耗材采购办公室9月上旬发布的《2016年甘肃省急救短缺和直接挂网药品目录的通知》也显示短缺目录有43种药品,直接挂网目录有100种药品,而急救目录有70种药品。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张亚同介绍说,鱼精蛋白、他巴唑、新斯的明、放线菌素D、平阳霉素等药品是手术、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甚至慢性病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药物,但是部分基本药物、罕见药物短缺现象已经存在多年,严重拖了治疗后腿。


  专家表示,就目前来看,“救命药”存在“缺”与“贵”的乱象。一方面是基本药物、罕见药物的短缺,另一方面则是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的高价药“一药难求”。面对如此之大的用药缺口,黑市贩药、黄牛倒卖从中渔利,10元一支的鱼精蛋白因断货被炒至上千上万元。


  四大原因拖了生命后腿


  到底为何这些“救命药”在生命危急关头“拖了后腿”?专家们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价格低廉,药厂生产亏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副教授刘宝表示,当前,药品定价主要是由国家发改会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通常情况下,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需要经过公开招标采购,而价格低、需求量大的药物往往竞争激烈。有些药厂为中标,恶意压低价格,但又因中标价太低,无利润空间,放弃生产。


  需求量少,非医院常备用药。张亚同表示,就临床而言,“救命药”针对的患者通常是罕见病和突发状况的患者,需求量很小。另外,某些药物原料的短缺也会使医院未能储备充足的药品。


  价格形成机制不够清晰。刘宝认为,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取消了政府制定的低价药最高零售价,间接扶持了一些“救命药”生产企业。不过第二年该政策发生变化,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政策取消,药品分类采购、医保支付价、医院二次议价等价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交错,客观导致价格信号进入一个更加不稳定时期,不利于药品企业生产。


  特效药进入国内有时间差。“救命药”以癌症等重大疾病类用药为主,欧美是原研药的主要“阵地”,所以用于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一些药品目前在大陆均未上市。张亚同介绍说,国外原研药应用于国内临床,必须根据国人情况做试验,会比国外至少滞后3年,加之受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购买费用高,很难尽快引入。


  “以需定产”才能救命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缓解“救命药”短缺。今年6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供应定点生产品种,推动恢复生产供应。


  专家认为,除了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最重要的还是要以需定产,才能保障“救命药”供给的持续性。中国药品流通行业专家王锦霞认为,对短缺药品实行带量采购,明确采购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才能刺激生产,真正地实现供给保障。


  此外,要给予企业明确的价格信号。在刘宝看来,政府定点生产、定点采购对缓解短缺态势有一定作用,但从根本来说,企业生产面临困难,与不稳定的价格机制分不开,政府要做的是让价格改革突前、价格信号要准、方向要对,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供应决策,才能保持可持续性。


  同时,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刘宝建议,除了已推动的省级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外,国家药品监管平台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汇总全国药品短缺信息,加强与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沟通,从而有效协调和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