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 湖北科技成果转化驶上高速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6-24





  近日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湖北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从2011年的10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927.73亿元,5年翻了9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4000家,实现3年翻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1.6万家,保持中部第一。

(资料图片 来源于网络)
  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2月,湖北技术交易所完成了今年首单科技成果挂牌交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宋恩民研发团队的3项发明专利,在该所科惠网上挂牌,以700万元的价格成交。
 
  据了解,科惠网致力于在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搭建成果转让的桥梁,在湖北省内17个市州、100多个县市区以及4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建立了分中心、工作站。截至目前,已采集湖北省各类科技成果及国内外专利1500多万条,可转化交易的成果7万条,真实有效的需求5000多条,入驻的技术专家近6000人。
 
  在武汉工程大学,由徐慢教授带领的陶瓷膜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组专利,作价2128万元,入股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学校依照相关法规,将此次收益的90%即1915.2万元奖给了研发团队。这是《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通过后,该校首次将九成以上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给研发团队。
 
  “这些激励政策是前些年难以想象的!”多名高校科研人员表示,湖北人才济济、科研成果丰富,但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从实验室走进市场,总是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此成为纸上专利。
 
  创新的磅礴力量从哪里来?如何将湖北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创新湖北”作为“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先后出台30余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框架,持续为科技创新创业清障搭台。
 
  2013年年初,湖北省制定出台《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23项具体举措。同年底,按照“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学校,利益归社会”的原则,大胆碰触体制“天花板”,率先在全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2014年6月,“科技十条”实施细则发布,应用型科技成果不再作为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取消成果转化中的行政审批程序,研发团队可获77%-99%的收益。
 
  此后,“科技十条”、“新九条”、《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接连发布,降低初创企业成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初创企业,推动一大批科技人才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一线,让荆楚大地涌动创新创业潮。这些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性政策,被国家相关立法草案和文件吸收采纳,科技部批准在湖北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纸上财富”加速变现
 
  “一位大学教授,可以救活一家企业。”湖北鸣利来冶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学军说。
 
  4年前,因为生产的钻头最大钻深只能达到500多米,缺乏竞争力,汪学军的公司几近倒闭。经湖北省科技厅和黄冈市科技局牵线搭桥,他结识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程晓敏教授。
 
  按照程晓敏的技术,该公司生产的钻头钻深一跃升至1000米左右,一举打破国际垄断。“上世纪70年代,国内要用40吨黄豆才能换回美国一个小小钻头。如今,我们的钻头也能出口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汪学军说。
 
  在“科技十条”出台前,湖北工业大学成功进行成果转化的少之又少,科研人员参与创办的公司仅3家。“科技十条”出台后仅半年,该校教师便新增注册了20余家科技型企业。该校化工学院教授徐保明原来有10项发明专利锁在学校保险柜里“睡大觉”,改革后全部转让,其中4项还漂洋过海到了尼日利亚的中国工业园。
 
  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远不止这些。据华中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为武钢解决智能电网问题,3年时间就节约电费1.2亿元。湖北行星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改变了我国中高端齿轮减速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为抓好落实让改革举措落地生根,2015年3月,湖北启动实施了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采取定向、间接、有偿投入和市场评价方式,大力推进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应用转化、已应用成果向更多企业扩散。计划在3年内,通过“市场评价”和“定向、间接、有偿”方式,组织3000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湖北省内企业转化扩散,实现市州县全覆盖,带动社会投资过100亿元。
 
  2015年,湖北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共组织科技成果1248项在省内转移转化。其中,49项重大科技成果共获得创投注资6.1亿元,在湖北省内首次实现商业化转化应用。去年,湖北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共组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55项,其中,武汉光电工研院的金属零部件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以1000万元的价格完成转让。
 
  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
 
  有了政策环境和平台,但一些“隐性难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往往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和承接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湖北省内兼具投资实力和意愿的企业总数不多,一些企业受限于自身实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不具备承担成果转化失败风险的能力;社会资本逐利性强,风险投资‘不熟不投’,对刚走出实验室、尚未完成产品化开发的成果,投资意愿并不强。”湖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4年,中航工业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准备进行“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并向湖北省科技厅寻求支持。恰巧,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多年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机器人产品,但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市场竞争中远不及进口机器人。
 
  在湖北省科技厅牵线搭桥下,两家企业迅速展开了对接,但航特公司却并未第一时间做出决定。“投用一条生产线需要花费600万元的前期投入,对于企业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投资,万一打了水漂怎么办?”该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刘海滨坦言。在得知企业顾虑后,湖北省科技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航特公司,表示愿提供科技攻关经费,支持两家企业联手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浇注机器人。当年8月,航特、奋进两家企业联手申报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湖北省科技厅给予该项目200万元资金支持。现今,两台鄂产工业浇注机器人成功投入应用,浇注合格率达99%,已供应至神龙、奔驰等国内外汽车厂,合格率达99%,打破了国外“巨头”的垄断。
 
  为破解科技企业特别是创业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湖北省坚持“专业化、前端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和创新要素向创新链上游聚集。截至今年1月,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财政投入近7亿元,参股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子基金20只,子基金总规模达45.31亿元,初步形成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叠加效应、拉动效应和放大效应,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文俊 包克 丘剑山)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坚持科技驱动推进成果转化 湖北土壤修复创新势头强

    坚持科技驱动推进成果转化 湖北土壤修复创新势头强

    湖北省武汉市口区结合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于近日完成历时8年的搬迁任务,区内99家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并及时跟进开展土壤修复和转型升级工作。
    2017-11-07
  • 产学研推动“重庆造”镁合金产品成果转化

    用镁合金替代钢铁作为汽车零部件,不仅车身重量变轻,也更加节能。近日,笔者从重庆市科委、经信委获悉,通过产学研互动,以渝企及在渝科研院所研发的镁合金汽车零部件为配套,让沃尔沃等品牌汽车成功“瘦身”。
    2017-12-21
  • 陕西:打通校地科技成果转化新渠道

    不久前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一,陕西省总成绩居全国首位。
    2017-12-26
  • 浙江工业设计再发力 两年内成果转化产值欲超万亿

    浙江工业设计再发力 两年内成果转化产值欲超万亿

    对于近五年设计成果转化产值突破2 1万亿元的浙江来说,工业设计无疑已成为浙江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帮手和途径。
    2017-12-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