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才能成为领跑者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吸引近700家企业参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徐卫星    时间:2017-06-15





  展会上,俄罗斯企业代表参观山东明晟环保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技术,并初步达成协议。王亚京 摄

  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沿之一。

  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一批环保企业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工艺和装备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6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期4天的展会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700家环保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各自在环保重点领域的创新技术及成果。
 

  产业创新发展要素多样
 

  包括政策、技术、资本、模式等
 

  “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应包括政策、技术、资本、模式等创新要素。近些年来,这些创新要素均很活跃。”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以来,生态环境相关政策创新有目共睹,生态文明建设、新环保法、三个“十条”、排污许可证等,再加上党政同责、环境督查等。政策创新释放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也带动了技术等其它要素的创新发展。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在出席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2017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时表示,目前,我国环保企业在除尘、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形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多个行业的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电力行业和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等成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一批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技技术与环保产业深度结合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和布局。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人才投入,环保企业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上不断提升,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易斌评价,我国环保产业主要技术装备水平、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以及可靠性水平与国际上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在“领跑、并跑、跟跑 ”中总体处于并跑,部分已经处于领跑。当然,像环境修复领域起步较晚,产业技术还处于跟跑阶段。

  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提速。如流域PPP、黑臭水体治理、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互联网+环卫、区域性村镇污水处理模式等。“在环境服务模式多样化方面,我国很有特色,比国外发展快也更多样化。”易斌表示,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有效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

  如环境PPP项目落地加速。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成为环境PPP项目的重要内容,单个合同金额达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此外,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的各类环保产业基金超过600亿元;2016年境内外环保领域并购重组频繁;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环保产业;大型环保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融资、IPO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其规模优势等。
 

  技术的灵魂是应用
 

  买得起、用得上才是好技术
 

  在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效果时代”,“新、奇、特、贵”不再是环境治理需求方考虑的首选,实用、可靠、稳定的技术路线更受欢迎。

  也正因此,如何构建环境质量改善与治理成本双赢的环境技术管理创新体系,让环保产品和服务真正能够买得起、用得上,不仅影响环境管理成效,更成为考验环保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尺。

  邹首民指出,目前导致技术装备买不起、用不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转化推广难,科研与产业两层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他建议,要加强环保产业创新机制、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用户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应用、成果转化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上中下游全面合作,逐步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16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共同创建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在公司创新研发总监、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冯秀娟看来,通过这样一个相对独立、对全行业开放共享的产学研用平台,能够快速为行业形成一批买得起、用得上的成熟环境修复技术成果。

  “ 技术的灵魂是实现应用,坚持问题导向的技术创新才有市场,我国环境修复行业的技术短板是实用型、经济型、绿色型技术缺乏。”冯秀娟表示,环境修复起步较晚,同时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装备技术都有赖进口。由于国内外地质条件和污染情况存在巨大差异,单纯照搬国外的技术和设备的方法行不通,引进技术还需要根据国情进行消化吸收。这对于以中小规模为主的行业企业来说,并不现实。

  “实验室肩负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行业研发储备应用型先进技术与装备。我们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技术攻关,这部分费用高于营业额的3%。另外创新研发成果要以需求为导向,许多都是一线技术人员为解决工程难题而突破的,这些技术应用性极强。”冯秀娟表示。

  近年来,环保部按工业行业和领域已出台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BAT导则),也是借鉴美国、欧盟环境管理的经验,用合理的经济成本,达到最佳的综合环境效果。

  “我国的BAT文件编制,从清洁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到排放绩效全过程、水气声渣全要素,寻求实现技术、经济和环境管理的最佳。”易斌还告诉记者,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每年也会开展“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推广计划”、“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等类似的工作,以保障环保设施发挥其最大的环境效益。
 

  相关报道
 

  技术突破可解低价竞争
 

  业内呼吁加强科技创新、行业自律
 

  6月12日,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开幕前一天,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召开会长闭门研讨会,围绕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形势,发表见解、提出建议。来自企业的30余位副会长及代表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目前行业存在的低价中标问题。

  “低价中标将导致大量项目最后变为垃圾工程、半拉子工程。”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英钢担忧,早前的燃煤脱硫工程是前车之鉴,如今恐怕又重蹈覆辙。

  为此事,江苏科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也曾多次呼吁,建议主管部门修改完善招标法规,但都没有下文。不过,同在会场的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居德金透露,日前国务院已经要求相关部门在起草修改招标法,企业在正在着手准备相关案例供相关部门参考。

  “由于我国环保产业总体上与经济社会环保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环保企业良莠不齐,仍存在小、散企业运用低质低价技术鱼目混珠,扰乱市场的迹象。最低价中标政策也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环保部大气管理司司长刘炳江出席环保展同期举行的2017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时直言,市场上各类先进的高效污染防治技术设备与淘汰类的低效污染防治技术、设备并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仍还存在。这在环境保护部组织的排查、督察等工作中,也得到应证。

  在桑德集团有限公司张景志看来,产品同质化严重必然会带来低价竞争。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众多,产能过剩,各种类型企业为求生存,最后拼的只能价格。他担忧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竞标中或将引发新一轮价格战。

  因此,张景志认为,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并带来治理效果的提升,才是破解低价竞争的最佳途径。

  刘炳江也建议,规范行业的秩序,共同抵制部分企业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的秩序。“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长远打算,舍得投入,确保建成的环保设施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环保部门检查,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据悉,在会长闭门会当天下午举办的协会理事会全体会议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员单位信用承诺书》审议通过,倡议会员单位签署,以推行行业信用承诺,实现会员单位全覆盖、行业广覆盖。


  转自:中国环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