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调研高校“学术特区”:实行院长负责制和PI聘任制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朱涵、韦慧    时间:2017-09-14





在“学术特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所长王晓东(左二)在和学生们交流。 金立旺/摄
 
  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近年来,部分高校针对现行激励与考评机制弊端,进行“学术特区”试点:研究人员不设定量考核指标,自行决定研究课题,实行终身教职制度……充分的信任和自由,能否真正激发人才活力?在推进高校和学科“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术特区未来推广价值几何?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近日对部分学术特区进行了调研。
 
  学术特区“特”在哪儿
 
  时值暑假,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一如既往地忙碌。“做研究就是这样,没有节假日,放弃休息时间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的人不在少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新华说。
 
  建于2009年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是该校的学术特区,采用国际化的管理和运行模式,面向海外招聘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建树、有潜力的科学家,实行院长负责制和PI聘任制。PI(PrincipleInvestigator)是一个舶来品,指以一名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财务自主权。
 
  近年来,学术特区在研究机构和高校中越来越多。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实行和国际接轨的教师选聘、评价和流动体系,重点培养以学术为终身追求的人才,打造以学术为中心的工作环境;在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不必年年申请项目,每年有稳定的科研经费,做什么课题、怎样使用经费,都由实验室主任说了算;南开大学的人才特区采取多种灵活模式聘用人才,破格给青年人才更多的资源支持……
 
  学术特区探索旨在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传统体制下引才程序较为繁琐,用同一套硬性标准和量化指标评价研究人员的水平和成果,而学术特区则更看重科研人员的学术潜力,不唯论文和学历。
 
  曾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汤平平几年前归国,进入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尽管当时只是副教授,但一进实验室便获得了200万元的启动经费,每年可破格招收2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前三年还可以不承担教学任务,全力搞科研。”汤平平说。
 
  “回国之前听说国内高校行政体制比较复杂,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非学术事务上,但学术特区在人事、财务、管理和科研布局上都避开了僵化规定,给予研究人员充分支持。”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赵斌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学术特区的科研环境让他感觉很满意。
 
  “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人才驱动,学术特区是科研体制改革的排头兵,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引进使用人才,目的是让人才把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冯新华说。
 
  学术特区成绩来自哪儿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和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41人,19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引进25名青年人才,全部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自2003年引进、培养青年人才50余位后,迅速跻身该领域国内外研究机构第一方阵。
 
  这样的成绩从何而来?最重要的是学术自主权。“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往往是无法预料和人为主导的,必须给予充分的自由,让科学家自己去探索。”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说。
 
  “科研最根本的是要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定力。如果科学家自身没有动力,外部再施压也没有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
 
  在享有充分学术自主权的同时,学术特区还坚持两条原则——严引进,严考核。青年学者任职几年后,由国际专家组成的科学指导委员会对研究人员的工作进行匿名评估,给出具体建议。
 
  “国际专家都来自海外对标学校,如果学者的学术水平也能在美国一流大学拿到终身制教职,那才意味着通过了考核。”冯新华说,近年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产出、各类科研项目资助在浙江大学的研究机构中名列前茅,但仍有个别学者没有通过国际专家的严格考核,只能离开。
 
  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说:“为保证引进人才质量,不称职者将被解除聘任合同,这解决了高校人才引进工作中一直难以突破的待遇低、路径长、不合格人才难以流动等问题。”
 
  “学术特区是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走出的一条人才培养新路子。”王小凡说。
 
  学术特区发展掣肘在哪儿
 
  虽然其探索被寄予厚望,但学术特区也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受到“特区是否该一直‘特’下去”的质疑。
 
  “在学院建设方面,经常遇到实际问题不好解决,这时大家就坐下来讨论,根据实际需要、客观条件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有时不那么容易。”赵斌说,作为新生事物的学术特区,如何在传统体制中更好地成长,目前仍然是考验各方的一道难题。
 
  “学术特区要保持发展动力,一方面需要国家、高校倾力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不断产生重大成果,用实力说话。”冯新华说。
 
  在不少研究人员看来,人才流动可以被视为学术特区正在产生的溢出效应。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流动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清华、复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已成为所在部门的学术带头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通过学院间专家的互聘、兼聘,整体推进了浙江大学生命医学的学科排名。
 
  “学术特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提供特殊待遇,而是要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探索扩大改革的可行性。”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梅红说。
 
  “‘特区’发展路径,我们在经济制度上已有过实践,在科技创新上也正在尝试。”王小凡说。
 
  在冯新华看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体制和学术特区正在慢慢接轨。“学术特区的探索,将促进我国学术体制更加完善,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转自:半月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107篇论文被撤与学术公信力下降

    近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集团声明撤回107篇涉及同行评议造假的论文,其全部来自中国,又大多涉及医疗机构。舆论纷纷指责论文作者学术不端,并且担忧医疗水平和医患关系。
    2017-05-03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57校跻身500强,清华首入50强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57校跻身500强,清华首入50强

    今天(15日)晨间,全球四大高校排名系统之一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发布了第15版也就是2017年榜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500所研究型大学排出座次。中国内地共有45所大学入围世界500强,中国港澳台地区则有12所大学上榜,合计...
    2017-08-15
  • 学术造假一票否决还要有“续集”

      日前陕西省出台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这样的消息令人欢欣鼓舞。但一票否决之后,还要有续集,要拔出萝...
    2018-01-26
  • 南大教授论文"蒸发":数据删得掉 学术脸面捡不回

      写论文也好,写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课,老师都会讲: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经不在了,你的名字连着你曾经写过的文章还留在报纸上、杂志上、书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尊重自己笔下的每一行...
    2018-10-2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