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屡禁不止 “限塑令”为何陷入尴尬境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6-17





  9年前的6月,“限塑令”正式实施。这份“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9年过去了,“限塑令”几乎名存实亡。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从中赚得钵满盆满——手拎袋一律收费,连卷袋则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使“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资料图:菜市场中随处可见的孰料袋
 
  A  “限塑令”形同虚设
 
  家住成都的王大妈每天早上都要去旁边的超市买菜,她随手拿起放在门口的布袋就出门了。经过这几年,她已经养成自己带布袋购物的习惯了,她说这样环保又省钱。可是在超市,还是有很多人购买塑料袋,“我们有时出来随便逛逛,顺便就带点小零食或者水果回去,又没带包,只有买个塑料袋了。”在超市附近上班的胡女士说,“知道用塑料袋会形成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不可能每次出门都拿个布袋,偶尔还是会用塑料袋。”
 
  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限塑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现在“限塑令”已经满9年,虽然超市的购物塑料袋使用有所减少,但超市的蔬菜、水果仍然用塑料袋打包,有很多人还是习惯购物时用塑料袋。
 
  在农贸市场,每个摊贩的摊位上都绑着一叠白色或红色的塑料袋。摊贩称好了一把青菜,熟练地扯下一个袋子把青菜装进去。他说:“袋子是免费的,大部分人都需要我们提供袋子,不过也有小部分人嫌袋子拿回去变成垃圾,就会自己带个袋子或者篮子来买菜。”
 
  出台9年的“限塑令”似乎已形同虚设。
 
  B  塑料袋为何屡禁不止?
 
  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透露:“从2008年‘限塑令’实施至今,每年减少量仅占生产总量的10%不到。通过价格杠杆推行的‘限塑令’,效果当然有,却又相当尴尬。首先是因为有偿使用塑料袋背后的价格弹性,不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几毛钱的塑料袋价格,对于一些精打细算的老年人或许还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要单纯从经济上考虑,影响恐怕微乎其微。其次,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加理直气壮。而且,‘限塑令’在大型超市、正规商场尚能方便监管,而在一些自由市场、小店和小摊贩处,就难以落实了。”
 
  而且,塑料袋的“替代品”吸引力不足。相比塑料袋,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颜值”始终没有显著提升,不仅价格更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装完商品还可以装垃圾,哪怕要为此支付点小钱,在消费者看来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成本;其次,监管不力,让“限塑令”空有其名。想当初,超市、菜市场几乎天天有人检查政策的执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塑料袋的生产企业众多,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所更是五花八门。随着时间推移,监管部门鞭长莫及,惩罚力度越来越小,检查次数越来越少,最终默许了商家对塑料袋的肆意使用;最后,政策本身也有局限性。按规定,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但餐厅“打包”剩菜、在线上或线下购物,是否也应听“令”行事?
 
  就拿快递过度包装问题来说,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但回收率不足10%。缺乏明文规定的灰色空间,给了塑料袋继续泛滥的机会。
 
  “限塑令”落空的背后,是白色污染卷土重来。有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得到回收,而最终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很多超薄塑料袋既没有质量安全标识,也没有可降解标识,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质和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环境污染,塑料袋还会产生看不见的“精神污染”——如果家里的大人购物时总是买塑料袋,孩子们又如何养成自觉使用环保袋的习惯?如果身边的污染我们都视而不见,将来又如何治理更困难、更棘手的环境问题?
 
  C  “限塑”要堵更要疏
 
  往昔那些布袋子、菜篮子,实际并没过时,依然能用并且好用,只是大家的观念被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裹挟着向前冲,认为限塑“很麻烦”“没必要”。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算算眼前的生活账,塑料袋为舒适便利加分;如果算笔长远的环保账,滥用塑料袋则为健康家园减分。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脚踏实地出硬招,减用、限用塑料袋。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既然“限塑令”当初由政府推行,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
 
  二要“疏”,让政令更加接地气。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塑料袋薄利多销,如果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就会停一停。如果通过政府补贴,在超市等地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也许能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此外,作为替代品的环保袋大都又贵又笨重。如果能利用新材料技术,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为其转身。而有些商家已经开始提供上门回收快递包装等服务,既能提高用户满意度,还能提升环保形象,一举多得。
 
  最后,无论是堵还是疏,都离不开公众意识的转变。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限塑令”的本意不是添麻烦,而是可持续。这是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每个人的坚持。
 
  D  建议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
 
  最近,一些地方提出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
 
  上海市人大代表袁欣提出,在很多消费者看来,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这明显违背了“限塑令”初衷。要取得长效,需进一步考虑优化“需求价格弹性”。
 
  湖南省政协委员童彬原提交提案:为减少日益严重的塑料袋白色污染,建议在全省范围内禁用塑料袋,实行全面“禁塑”。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禁塑”时间表及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将“禁塑令”列入地方立法计划。童彬原认为,真正要拿住“白色污染”的七寸,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使用塑料购物袋说“不”。全面“禁塑”体现了现代环保理念,是对“限塑”的补充与深化,对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环保习惯具有积极意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上来看,现在是时候将“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了。建议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代之以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
 
  在这方面,有些省份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15年元旦,吉林正式实施“禁塑令”,违者将处以1000元到3万元不等的罚款,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一年后,新华社调查发现,该政策不仅在引导百姓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树立绿色生活方式方面产生了较好效果,还在遏制白色污染蔓延势头、培育新型材料产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限塑多年成效不显,根子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方案,而可行的路径就是扼杀生产源头和流通环节,严厉查处违规提供塑料袋的市场经营者。吉林“禁塑令”实施之初,也有各种担忧质疑的声音,如今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已成许多市民出门的习惯。
 
  温柔的“限塑令”喊了9年,也该到动真碰硬的时候了。(本文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华龙网、每日商报等媒体报道)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限塑十年:不痛不痒 成效几何

    限塑十年:不痛不痒 成效几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令”)已经推行整整10年,虽然目前一些大型商超和餐饮企业大力推广环保塑料袋有偿使用,但一些小型市场和商铺依然广泛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可降解的塑料袋。
    2018-06-07
  • 十年限塑令,为何越“限”越多?

    十年限塑令,为何越“限”越多?

    随着快递、外卖等行业逐渐火爆,“限塑令”效果开始逐渐弱化。有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零售场所,执行“限塑令”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2018-09-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