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油价纷争呼唤“绿色思维”


时间:2011-12-06





  截至11月17日,国际原油价格已逼近100美元关口,这使得国内成品油调价再受关注。就在1个多月之前,10月9日我国年内首次下调成品油价格似乎给了消费者些许安慰。然而,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预期再一次引发了社会舆论对“油价”的热议。


  油价是一个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可对于油价到底多少才算合理,社会舆论却从未达成共识。


  当然,从消费者心理来考虑,私人汽车车主当然认定油价越低越合理。可是,当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接连遭遇多日不散的阴霾天气,当人们大声疾呼国内的空气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应该把PM10提高至PM2.5的时候,面对同样与环境质量有着密切关联的油价问题,我们是否也应该启用同样的“绿色思维”去思考呢?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合理的油价是符合市场规律、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价格。然而,我们看到,在供需基本面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石油价格WTI从2008年7月15日的每桶147美元到2009年1月15日的每桶33美元,现在又直冲百元关口,这种宽幅震荡的特点似乎已经脱离了市场供需面的走势。这是因为,石油期货市场的出现使得投行和对冲基金成为石油市场投机主力,而拥有石油美元和石油价格话语权的美国为了转嫁和缓解自己的金融危机,不断贬值美元,使得以美元计价交易的石油价格呈现波动上扬且难以预测的走势。


  曾经,国际油价的定价主导权掌握在世界主要产油国和欧佩克国家的手中,也成为它们维护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重要砝码。然而,过高的油价不仅抑制了全球石油消费的增长,也客观上促进了石油替代品的开发。石油出口国意识到,高油价也是把“双刃剑”,如果一味涨价,对以石油出口产业为经济命脉的他们来说,可能弊大于利。


  对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来说,“高油价”是否就意味着“高利润”呢?并不尽然。在我国现行的管理政策下,国内成品油出厂价走势是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低于国际原油价格。有专家通过对国际油价与三大石油公司的业绩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油价波动与石油企业业绩形成一个比较平缓的抛物线,石油企业业绩并非一直随着油价升高而增长,而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税费政策,业绩随油价升高至一个“顶点”后呈下降走势,且当国际油价超过100美元时,国内炼化企业基本就没有什么利润了。这意味着,对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定价话语权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高油价”不仅不代表“高利润”,反而警示着,石油行业已经进入全球化竞争和微利时代。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国内石油企业在技术创新、精细管理、国际经营,还有国际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该做的功课还很多。


  那么,我国成品油价格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呢?有专家将同品种的中国汽油价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的油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欧洲和日本的汽油价格明显高于中国,而美国的油价则低一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在于各国税金比例的不同:整个欧洲地区税金比例的平均水平约为65%,我国成品油价格中税收占了近三成,而美国的税金比例只有中国的一半。一般而言,越是资源缺乏的消费国,油价中税收的比率越高,主要是因为政府希望通过高税率来限制石油消费,引导社会建立“绿色”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要知道,倘若每个国家都对石油消费采取按需分配的放任态度,甭说大气层能否承受住如此巨大的碳排放,恐怕就是3个地球的石油资源加起来,恐怕也难以维持如今70亿人口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为了保增长、抑通胀,我国政府一直是压抑油价增长的,结果产生了不少“并发症”:首先是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5%,国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胁;其次,低油价对中国这样高耗能出口型国家来说,相当于变相补贴了全世界,也导致了走私的增加;其三,补贴化石能源就扼杀和限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四,低油价无疑刺激了石油消费,增加了污染环境,与国际社会倡导的低碳经济背道而驰。


  其实,“油价到底多少算合理”并不重要,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能源消费模式是合理的,以及价格杠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绿色思维”之于能源问题探讨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石油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