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乱象频出 三大问题值得反思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8-18





  在共享单车火爆了之后,忽然发现身边不知不觉已经被共享经济包围: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共享衣橱……即便它们当中已出现“伤亡”,但就目前来看,持续了一年多的共享经济风口,至今还未有停歇的迹象。而在这一波狂热当中,共享经济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在共享单车火爆了之后,忽然发现身边不知不觉已经被共享经济包围: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舱、共享衣橱……即便它们当中已出现“伤亡”,但就目前来看,持续了一年多的共享经济风口,至今还未有停歇的迹象。而在这一波狂热当中,共享经济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问题一:创造闲置 伪需求套“共享”外衣
 
  近两年火爆的共享单车,其拿出来共享的并非自家闲置的单车,而是当时所谓厂家产能过剩、缺乏销量的产品,将真正应该共享的C2C模式,转化成了B2C模式,即平台成为了产品的供应商,将自家产品租给了个人。紧随其后的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新的共享经济,追随了共享单车的逻辑,做起了表面共享、实则租赁的生意。而相比单车还挂着点“产能过剩”的概念,后来的共享经济几乎完全是“创造闲置”,“逼着”用户接受共享。
 
  纽曼资本合伙人吴涛强调,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其中具备闲置资源、使用权、连接、信息、流动性等五大要素。
 
  一名资深创投圈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模式上,目前很多项目打着“共享XX”的旗号,其实本质上还是传统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原因主要是从商业模式上,共享经济体量相比于租赁经济要大得多,毕竟整个社会的闲置资源以及产生的网络效应相对于单一厂商或平台的区域性投放都要更为广泛。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多家共享经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时,往往都会听到一句熟悉的话:“因为现在共享经济很火,我发现这个东西还没被共享,所以就做了。”有人说过,在中国共享经济繁荣背后是资金过剩和好创意的匮乏。“钱多项目少,大家都扎堆。其实每个投资人都知道投资这个赛道有风险,但所有人都想占个坑、分一杯羹。最近共享单车领域已经有好几家倒闭了,也说明了一个赛道上只会有前两三名最后存活下来,所以创业者不应该扎堆在一个领域内。”以正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正然如是说。
 
  王正然认为,一般来说,纯共享的项目应该是单价比较高的,但频次不一定非常高,例如家具、珠宝、衣服等就适合拿来做共享。“不管你套用‘共享’还是其他概念,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财务模型。创业者不能因为什么火就做什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有深度的思考和独立判断。”
 
  问题二:商业模式 只是“看上去很美”
 
  今年2月,摩拜CEO胡炜炜一番“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的言论在创投圈内可谓引起轩然大波。而即便火了一年多,各家共享单车企业至今也没能将自己的盈利模式说个明白。而面对着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后发的共享经济系列,许多投资人更是直言“看不懂”。
 
  这些共享经济企业在没办法“表述清楚”自己的盈利模式的同时,却时常在公众视野里上演各种戏码。例如ofo与摩拜的头把交椅之争、共享充电宝企业之间的官司大战接连上演,让大家觉得市场里“热闹非凡”。
 
  热闹看够了,钱赚到了吗?答案是:没有。
 
  上述创投圈人士指出,从财务指标上来说,目前各大真假共享平台盈利性仍有待确认,无论滴滴、摩拜单车等,目前都还未实现盈利。补贴大战一直都是国内互联网公司迅速获客的惯用手法,从开始的滴滴、快的,到现在的摩拜、ofo,毕竟资本市场还是需要团队业务的快速增长,所以迅速获客就成为所有共享经济前期最明确的运营主题。
 
  但是用补贴进而用规模锁定收益的大逻辑,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用补贴换来的流量对平台依存度较低,而且也是典型的规模不经济。服务的供需两侧都存在这个问题,哪个平台补贴高,就迁移到哪,所以通过补贴平台很难锁定收益,而同时阶段性的替代收益又不明确,无论广告、还是电商、又或者很有想象空间的金融模式,目前都非常不明朗。项目在前期大量固定资本投入以及营销费用的重压下,只能不断融资扩大规模,但目前盈利模式还有待验证。“共享经济还要修炼内功,回归商业本质,在目前国内VC融资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小步快跑,修炼内功,真正为用户、为企业本身、为社会多创造价值才有可能成为脚踏实地的独角兽。”王正然说。
 
  王正然认为,创业者应该踏踏实实把企业做到有利润。“企业归根结底是做利润,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现在很多共享经济里的玩家就是拿投资方的钱去烧,却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的商业本质。事实上,自己做出来的产品,应该要有一个小规模的试错验证,去证明自己的商业可行性,而不是就拿这个做共享的BP(商业计划书)到处找融资。”
 
  问题三:野蛮增长 增添社会管理成本
 
  不难发现,最近的某些“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品牌,出现了“运营跟不上推广速度”的现象,团队把过量资源投入到品牌和营销,弱化了服务和运营,使用户体验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大幅下降,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最为严重的单车乱停乱放,充电宝基本是摆设,以及共享电动车巨额停车费等问题。
 
  吴涛认为,造成这一乱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共享经济仍是新生事物,存在监管部门监管滞后、极少部分参与者使用者个人素质有待提高、国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准入门槛、准入机制缺失等问题。
 
  吴涛指出,分享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大量不确定的个体或某类组织,尤其是当前诸多领域的分享经济都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其服务和产品的安全性、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用户数据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和隐患。而迄今为止,大家对于分享经济的理解还只是实证分析和现象观察,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比如,分享经济发展的社会财富效应、对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相关顶层制度设计等等,既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也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
 
  上述创投圈人士也认为,从企业内部看,需要加强运营能力和资源投入,从外部来讲,新经济、新模式都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及相关制度的健全完善。此外,整个国民素质以及市场教育也需要时间。
 
  王正然直言,共享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影响城市管理,现在一线城市的共享单车投放量已经非常夸张。他建议,共享经济玩家可以通过跟线下的商家合作,做导流,定点定向地适度投放,会是一个解决乱投放的好办法。“其实现在很多共享经济并不是纯粹的共享,是可以给商家导流和做活动的。主要还是看这个团队本身强不强,共享经济要盈利的玩法有很多,就看团队怎么切入。”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共享经济“遍地开花” 盲目跟风领域或将出局

    共享经济“遍地开花” 盲目跟风领域或将出局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后商业模式的快速渗透,共享经济的触角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从房屋短租到共享单车,甚至到雨伞、充电宝、马扎、健身房……碎片式的细分领域不断涌现。
    2017-09-21
  • 共享经济遇小寒潮 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

    共享经济遇小寒潮 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

    共享充电宝的发展似乎如王思聪之前所预料并没有掀起很大的波浪,成为第二个“共享单车”,倒是频频遭遇寒流,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经连续有好几家共享充电宝相继“离场”。
    2017-10-3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