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2011版)发布


时间:2011-12-19





  中国家电产业集全行业之力,编制出首个产业技术路线图,可喜可贺。无论是从编制过程还是编制结果来看,这都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集中了家电行业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描绘出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旨在推动产业合作、指导产业技术创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推出2011年版后,还希望在今后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对路线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我们更期待中国家电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本报讯 11月3日,在2011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上,《中国家用电器产业技术路线图(2011年版)》正式对外发布。


  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从未来社会和市场需求出发,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机遇、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定未来产业发展的研发目标和方向,明确实现产业目标的技术路径、重点项目和市场前景,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截至“十一五”末,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产值9642亿元、出口规模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大国,未来十年(2011—2020年)将是中国家电产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家电大国走向家电强国的关键十年。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家电产业面临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成本高涨、节能减排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严峻态势,转型升级需要更为凸显,此时编制中国家电产业技术路线图无疑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


  2011年2月,中国家电协会成立路线图编制工作组,工作组分别于今年5月、8月和10月召开了三次专家组会议以及行业意见征询工作,对路线图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在10月27日的专家组组长会议上完成了2011年版路线图的定稿。


  2011年版路线图围绕“节能节水”、“低碳环保”和“产品升级”等产业发展的三大主线,以2011年为基准年,2015年和2020年为关键目标年,通过十年的努力,实现家电产业技术上的突破。路线图涵盖社会和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技术瓶颈分析、研发需求分析等内容,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明确了针对家电制造业整体、以及三个子行业(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的具体技术路线图。


  路线图提出了家电产业在节能、低碳环保、性能及可靠性、智能化、先进制造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还制定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三个子行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


  路线图对中国家电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也进行了分析,需要优先解决的主要技术包括变频技术、系统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技术、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关键元器件及部件以及新材料应用等领域。


  路线图不仅提出了前瞻性和挑战性的产业目标,还明确了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产业目标的技术路径和重点项目。


  各产业的研发方向和重点如下:


  家电产业研发重点在变频技术、热泵技术、热交换技术、太阳能混合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材料替代技术、智能化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关键制造和测试设备等行业共性技术上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电冰箱产业研发重点整机方面,在节能领域,提出了制冷系统优化技术、箱体和门体隔热技术、全温度范围节能技术、节能照明技术、变频控制技术等重点研发项目;低碳环保领域,提出了低噪声冰箱技术、R290制冷技术、太阳能混合能源冰箱冷柜、冰箱发泡料回收技术等重点项目;产品结构升级领域,提出了对开多门风冷冰箱技术、保鲜技术、整机尺寸标准化等重点项目;智能化领域,提出了功能智能化、人机交互人性化技术、冰箱与智能电网的连接等重点项目。


  电冰箱压缩机方面,重点是变频压缩机技术、高效压缩机小型化和轻量化技术、高效电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空调器产业研发重点整机方面,在节能领域,提出了变频控制技术、新型换热器技术、高效送风系统、余热回收等的重点研发项目;环保领域,提出了空调器HCFC-22替代技术、高效节材技术、铜替代技术等重点项目;产品升级领域,提出了舒适性技术、变频多联机等重点项目。
  空调压缩机方面,主要从变频压缩机、低GWP值新冷媒压缩机开发、高效小型化减量化研究、涡旋压缩机、新结构压缩机研究和应用等领域着手开展相关研发项目。


  洗衣机产业研发重点整机方面,在节电领域,提出了高效洗涤技术、高效脱水技术、高效烘干技术、高效加热技术、低功耗待机技术等重点研发项目;节水领域,提出了高效洗涤技术、高效烘干技术等重点项目;环保领域,提出了减振降噪技术、高容积比设计技术、低磨损/防皱技术等重点项目;智能化领域,提出了低成本高精度智能传感技术、网络家电技术等重点项目。


  洗衣机电机方面,重点是高效电机设计、高效电机控制技术、高效传动机构设计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叶夏)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