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吹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号角


作者:魏晨    时间:2010-06-02





  “新医改”方案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而且是惟一的技术支撑。“惟一”二字可谓意味深远。

  “新医改”方案颁布之后,解决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及难点集中成为医改工作要打响的第一炮。如何制定我国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基本理论构架和基本标准体系?从需求及应用角度来讲,建设并推进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信息化真正实现为民服务?这些均是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规划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铙克勤目前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制定今后5到10年医疗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建立健全推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将成为今年的信息化工作重点。

  医疗卫生领域已成经济新增长点

  饶克勤认为,新医改方案中对于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对某一领域提出如此具体、详细的目标及要求,其重要程度可见一般。实际上,就全球领域而言,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国首脑所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甚至成为其强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推进行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又一竞争焦点。

  具体到我国来讲可用十六个字进行高度概括即:“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这十六个字是基本上已经成为全世界全行业对于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其中,对于“信息共享”的要求及标准,饶克勤认为最为关键。他解释,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核心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目前能够做到信息化共享的行业依然集中在业务数据结构较单纯的银行业。对此饶克勤的解释是:而相比较而言,有数万病种、17点多万个药品商品名、包含125万个医学术语,且还有大量的图像影像资料的医疗卫生行业而言,其信息共享难度机复杂性显然数倍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

  由此,饶克勤认为未来信息化的建设思路与规划要抓住的三个重点,包括:打好三个基础、建好三级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而难点则要从需求入手,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诉求为出发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其中,三个基础是指: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国家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卫生信息标准与数据字典。他进一步解释,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研究,开发制定统一的、适应各方面需求的居民健康档案标准和规范;要研究制定适合我国中西医特点的电子病历基本内容和应用规范;更要加快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制定,确定各个业务领域数据集和元数据,提取公用数据元,形成数据字典,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信息交换的基础。三级平台则为市级、省级、国家平台;要通过这些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而且,各级平台的分工任务各有不同,市级平台主要包含个案数据与管理中心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摘要;省级、国家平台则是一种综合管理平台,分别涵盖不同的内容,如个案索引、系统整合、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社会需求,访问市级平台,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库、多主题数据库,服务于国家管理决策,健康评价、绩效考核、行业监管、政策制定等。

  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成重点

  进入2010年,医疗信息化秉承“新医改”方案的具体指导意见,开始步入越发深入的攻坚阶段。不得不提的是,2010年,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两项重点工作是拟定今后5到10年医疗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建立健全,推行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整个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流程整合与协作、资源管理和配置、业务监督与考核的支撑平台,是构建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推动和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撑平台。其中,对于建立健康档案,饶克勤认为首先要明确其内容,就是将每一个公民建立从出生到临终关怀的健康数据档案,全部记录在案并且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

  想要达到以上标准,饶克勤认为有三个转变极为关键。从建设目标来讲,必须从以往的以医院为代表的企业为单位转变为以人为本、以人为单位的建设思路。建设医疗卫生信息化目的就是要为使用者即普通百姓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医疗行业中的竞争。从技术方式来讲,传统的医疗卫生领域中大多是通过IT技术去主动推进行业发展,看似繁荣的背后是没有从需求角度解决患者的实际应用问题。这个思路显然已经行不通了,IT厂商必须从了解医疗行业业务知识重新学起,这一点中通信及互联网行业具备一定优势。最后是中间件技术,目前国内很多从事信息交换的中间件厂商利用行业中尚未规范化的数据标准,大肆谋利。以加拿大为例,利用点对点的中间件技术实现对2000个医患的信息交换就需要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如果放在拥有15亿人口的中国来讲,将是多么庞大的一笔收入,然而这些技术并不能够解决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治表而非治本。只有从源头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元,才能够最准确、最经济地实现信息共享。

来源:赛迪网 作者:魏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