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掀起“副业”热 药企别在扩张中迷失


作者:海洋    时间:2010-06-08





近年来,很多制药企业不满足于现有的业务领域,纷纷延伸产业链。早在几年前,云南白药就开始开发其牙膏产品;今年四月,上药旗下中华药业推出了非药系列新品“舒醒精华露”;天士力集团也在5月宣布进军功能性饮料市场;滇虹药业、马应龙、同仁堂、仁和药业、片仔癀、三精、修正药业等一批本土药企也纷纷开始经营“副业”。制药企业纷纷进军药妆、日化、保健食品等副业的背后是什么?其医药主业又会受到何等影响?

制药业利润走低 药企另辟蹊径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前提下,国内制药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非常不乐观。据了解,截至去年12月份,去年医药行业的利润年递增率为11.01%,该数据为1998年以来的新低,而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利润增幅为31%。

随着国家基本医药目录的推出,通过政府采购的药品价格将大幅降低,国内药企为进入医药招标也将会压低药价。虽然不至于无钱可赚,但毛利率走低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之下,快消产品因为其稳定的利润率开始获得各大制药企业的青睐。“对于日化产品来说,如果运营得当,全行业的平均利润可以达到30%。且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介入日化产品要比其他领域简单得多。”业内人士称。

巨额新药研发费用 药企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巨大的研发费用也让药企捉襟见肘。经济危机之下,全球范围内各大药企都在大幅度削减研发部门、收缩产品研发线以节约成本。按照惯例,研发一种新药物平均要耗费至少10亿-15亿美元,8-10年时间,但每年推向市场的新药却寥寥可数。而如果把新药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前期工作外包,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高成本、长周期、高风险的情况,促使新药开发商在短时间、低成本的条件下拿出新药。

中国医药行业也同样面临专利缺乏、创新乏力的困境。由于新药研发的投入巨大,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不具备开发新药的能力,相比之下,日化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都要小得多。医药行业进军其他领域,是在深层次的政策和市场的制约下的另辟蹊径。

延伸的产业链 不断迷失的药企

日化用品,饮料等作为制药企业不断延伸的新型产业链产品,其并不能取代药品在企业中的地位。近年来,一些企业企图通过拓展产品线等途径,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将企业做大做强,结果虽然将产业链拉得很长,产品从保健品到饮品,甚至日用品,门类齐全,其产业链中上有生产企业,下有终端连锁,无所不包,但诺大的集团找不出核心竞争力,以致危机重重。

当投资回报在特定时期内被放大,资本的趋利性会暴露无遗,这势必影响到企业对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产业竞争力增强、产品创新乏人问津,还有谁会愿意继续踏踏实实地做医药?“本土药企经营“副业”对医药本身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扩张行为。大批投资进入非医药领域,这将日益拉大中国药企和国外巨头研发新药的距离,”一位业内人士称。

“多元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给本土药企带来全新盈利模式和可观的利润,但也势必会给药企带来精力上的分散。中国医药的产业升级不能仅依赖若干个副业的支持,如何避免药企主副业的本末倒置,将是药企们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来源:慧聪制药工业网 作者:海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