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书店的N种活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11





  开书店不易,开特色书店更不易。在大多数人眼里,书店是一个城市精神的象征,这就意味着,书店不同于其他的商业体,无法以市场概念经营,营销也就不能用商业市场的逻辑来运作。新的问题就跃然纸上:既然如此,那些小众的特色书店如何能活得精彩?


  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几家特色书店采访调研,或许能窥豹一斑,找到一些答案。


  把书店嵌入到在地生活中


  怎么形容“可能有书”这家书店呢?最初知道这个书店,是因为听说“包子好吃,往往一抢而空。”


  书店位于北京东四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这个空间往前推30年,曾经是专门卖面卖包子的国营餐厅,之后变成北京著名的打边炉港式火锅。因为房屋都是木质结构,消防安全隐患始终存在,后来就腾退出来了。


  腾退后做什么呢?东城区和街道办一直在讨论,一是旧房如何改造再利用,二是整个院落还有6户居民,如何与之共生。最后大家觉得做书店最好,有文化调性、安静,不会影响他们生活。


  曾在法国留学的书店主理人牛瑞雪就这样进入了这个项目。店面改造装修用了两年时间,花费上百万,“空间的改造难度挺大的。房子结构比较复杂,墙上是近4层的瓷砖,因为每换一家餐厅,就在前一家餐厅的瓷砖上再铺一层,没有任何一家把前面的瓷砖铲掉,所以我们改造的时候,把这些心意都留下来了。”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如何把文化嵌入到在地生活中。”她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为了契合胡同居民的需求和特质,把社区书店的概念做足,让更多人知道在地的故事,空间尽量保留原先的格局、原来的功能和品牌,原来是一个包子铺,就留了一个空间继续卖包子,只不过此包子铺非彼包子铺。


  “店员是社区刚退休的叔叔阿姨,为此还特意请了一个网红餐厅给他们做培训。目前有四个阿姨两班倒,早上和中午各一拨,下午2点之后就不要找阿姨了,阿姨要不参加兴趣小组,要不接孩子放学,要不回家做饭。”牛瑞雪说。


  书店的内饰也不同于传统书店,没有书架,所有的书都散落在空间角落里,随处可得。书店还有放映室,有根据以前餐厅装蔬菜的冷藏柜改造的一人空间,有和年轻艺术家合作的创意衍生品,还有一个展厅。“因为这里离居民家太近了,所以我们把它作为展厅来使用,相对安静。天台因为能看到周围居民的家里,就改成了年轻人的自习室。根据整个空间结构,我们做了一个全包围状态,希望所有人进来后,像水一样可以流动。”


  一个小小的书店,就是这样生于斯,长于斯,与在地生活共生。


  位于房山的“一屋拾光”书店也是一家很有特色的书店。书店位于社区和大学城之间,服务的客群以方圆3-5公里的家庭为主。“我觉得开书店更多的是服务人,把顾客的需求提供到位了,销售业绩和营业额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店长付笑告诉记者,“因为偏社区,很多家长会员都是通过口碑而来,我们没有强行推销,更多的是靠服务找客户。”


  疫情期间,有段时间书店被通知不能开门,因为比较突然,店员也不住在附近,店里的花浇不了水,猫不能喂食,他们在群里发了消息寻求帮助,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帮助,“有位会员的孩子从门缝钻进院子浇花,顺着门喂猫,一直到两个月后书店重新开门,所有的设施都被会员维护得好好的,我特别感动。”付笑说。


  采访时,一位正在参加活动的家长告诉记者,她是通过朋友推荐知道这家书店的,来了以后发现超过预期。不仅是一个可以学习看书的地方,还有很多亲子活动。“这一点真的能帮很多妈妈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更像一个好邻居。”


  “社区其实是我们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社区居民服务好,做好本店的拓客。”付笑说。


  科技赋能书店 不只是数字化


  提起科技赋能书店,我们想到的更多是购书的便捷化,而句象书店往前又走了一步。


  句象书店面积不小,有1200平米,大概有2万多种书,一半是0~14岁的少儿类图书,另外一半是针对家长的成人阅读。


  从表面看和其他书店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书店有两大不同,第一个是所有图书既借又卖。第二个是有大量的阅读空间,包括剧场、家庭阅读VIP室、自习室、设备齐全的会议室,还有以家庭亲子阅读为主的沉浸式阅读空间小象馆。


  “全店95%的书都可以借阅,除了作业本教辅教材、手工玩具不能借,其余的都能借。没开封的书也能借。”主理人肖健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每次可以借两本定价不超过150元的书,借的时候拍2张照片,确认书的状态,归还的时候不能比它再坏,否则按照会员价格购买。如果超期,一本书每天罚金一元,刚开始有些顾客不理解,现在会员反馈说,其实是在督促他们阅读。此外有专门的消毒柜,一般要紫外线消毒一个小时借阅的书才能再上架。”


  据了解,书店开业两个多月已经被借走了近35,000本书。“这种借阅服务对读者来讲完全没有压力,以售价1099元会员卡为例,一年大概可以借走15,000多元的书。”肖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而实现这一服务的底层逻辑是因为其自己研发的App。“交99元押金就可以借阅,通借通还。如果借了之后不想还,在App上可以直接购买。”肖健进一步说,“在App上还可以看到借阅还有多少天到期、借过什么书、借阅评价等,这是1.0版。”


  在图书零售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肖健对做书店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句象书店不是一个传统书店,是一个家庭沉浸式阅读的文化空间,对很多家长来说,是家庭图书馆,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我们每个月会更新2000多种图书,退掉滞销的图书,书不是静态的,常换常新。”


  同样,“一屋拾光”书店也自己研发了一套借阅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把孩子全年借阅的图书做个总结,比如孩子全年借阅了多少本书?大概都是哪一类的图书?借阅时长是多少?,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却可以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


  科技给书店带来无限想象空间,谁知道以后还能带来什么呢?


  城市报刊亭


  Jetlag Books书店很小,只有30平米,三面是书,小部分是中文书,大部分是外文杂志。“Jetlag”意为“时差”,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家书店抓住快闪、限时等时差概念,走出一条独立书店的另类生存之路。


  书店把自己比作“都市报刊亭”。超过120种的外文杂志是其最大的特色,主要是创意、品牌及时尚行业的原文书籍。“都是我们精选出来的,有月刊,有季刊,更新频率比较快,都是世界各地的最新期刊杂志。”店面的负责人潘崇告诉记者。因为杂志的特点,所以定期会有人来买。


  书店是2020年开业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是杂志编辑,一位是设计师,因此书店的选品和装修也颇具两者职业特点。书店80%的销售来自书,杂志又占到其中的50%。


  “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报纸,”潘崇拿着一份彩色印刷的纸制品递给记者,“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已经出了四期,这一期类似于一个品牌说明。”


  “为什么二十一世纪了还用古老的连接方式,因为报纸对于图像的呈现,文字的排版和设计,和在手机屏上阅读是不一样的,是电子阅读达不到。”潘崇解释道。


  今年9月份,北京地坛书市重启,吸引了10万读者。其中最火的摊位之一当属纸上声音书店。纸上声音书店创始人闫冰经营书店20多年了,书店主要卖文史哲和艺术系列的书。因为是出版社的尾货书,所以价格比较实惠,而且更新非常快,“做实体书店更新要快,读者每次来都有惊喜,就会不停地来,书不是陈列品,书店主要是靠书来生存。”闫冰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纸上书店日更新书平均1000多册,这背后的辛苦恐怕只有书店人自己知道,“他们不知道晚上12点我们在干什么。运货、卸货,非常辛苦,但是辛苦要喜欢才行,不喜欢谁干?”


  与其他书店不同,纸上声音书店把二楼设成咖啡屋,还有好几排摆满了书的书架,书可以随便看。“这些书都是读者自己带来的。带一本自己书,就可以换一杯咖啡,这算是我们独创的公益活动。”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公益呢?“通过活动让大家知道这个书店,来了以后发现书好而且便宜,换一杯咖啡体验一下,可能喝完咖啡买5本书走了,这个小创意也是一种营销。”闫冰进一步说,“我希望任何人在我的店里就好像在自家客厅一样,坐着看书喝咖啡,无压力。”


  一个平台


  功能性的购书行为,线上平台就可以满足,线下书店还能带来什么?


  一走进刺鱼书店,记者感觉像走进艺术空间。书店里有很多有调性的装置。门口的三角形台子上,摆了一些卡片,每张卡片都印着一首诗,“这是我们与诗人合作的项目,叫诗歌超市。大概有23位诗人,把他们的作品做成了一个小折页,前面是他们的诗歌,后面是我们的LOGO。一页诗只有两元。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一首诗,同时也可以组合其中一位诗人的作品,或者把23位诗人的作品组合到一起,基本上全组合起来也不贵。”书店主理人李辉给记者介绍。


  “这个展台正在展示的是天津美院一个学生的作品,木头与书、纸结合在一起,未来这里可能做成一个戏剧演出的舞台。”李辉说。


  李辉从2011年开始做书店,在库布里克,单向街都做过,主要负责选品,后来偶然接触到刺鱼书店,做了负责人,对书店他有自己的理解。


  “300多平米的空间,书的选品大约有500-600种,更多的是艺术作品的展示。做书店的人并非全能,可能会擅长某一方面。书店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交流互动。我们开放空间,让更多的人进来,他们生产内容,只要与阅读、艺术、文化有关都可以。我们不收费用,这可能是书店一个很大的价值——搭建平台,让更多有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来到这里展示他们的作品,包括和一些艺术机构的合作。”


  刺鱼书店刚开业不久,谈及未来的发展,李辉直言不讳,“我们有一个橱窗计划,与国内的一些年轻艺术家合作,把这个空间给他们,让他们做一些装置艺术或者艺术作品。”李辉继续说,“其次是做品牌输出。与需要文化艺术内容的空间合作,把我们的优势和资源整合起来,做成不同的文案包。这可能是未来我们想要做的。”


  与其有相似想法的还有泰禾书局。泰禾书局的装修主打中式美学,高挑的空间给人无限的遐想。书店属于一个地产项目的配套,相比面积而言,书的体量并不大,因此在选品、资源上选择了与上海三联书店合作。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书店店长于雯雯是90后,对她来说,开书店的压力非常大,开业一年来,从5月份客流开始多起来。但年轻人的思维是非常活跃,他们在推广上会选择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但是也会“适可而止”,因为“书店要有饱和度,我们不能引流太多的人,这样大家的体验感不好,目前客流ok,客户比较舒服,所以我们就没有再做更多的推广。”


  于雯雯告诉记者,书局目前更多的收入来源是场租,每周基本上都会有活动,读书会,亲子阅读会,各种主题展会、发布会,还有小型的音乐会。


  主题空间


  芹圃学坊位于北京曹雪芹纪念馆的第三进院落内,是国内首家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主题的书店,也是全国唯一的红楼梦邮局所在地。


  “‘芹圃’是曹公雪芹的字,‘学坊’是清代正白旗营内所设学校的名称,以此为书店命名,既是纪念中国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曹雪芹,也让今人见贤思齐,读书明理。”一见记者,芹圃雪坊负责人郭亚妹就直截了当的介绍了书店的由来。


  芹圃学坊以精选的《红楼梦》版本、曹雪芹研究和红楼梦研究专著为主,另有哲学、生活美学、时尚文化类图书,店里还有丰富的《红楼梦》周边产品,日日贴心生活的《红楼梦日历》、好友饭局助兴的“占花名”酒令签、浓缩西山景物的曹雪芹小道书签等。


  书店不大,漫步其中,记者发觉其选品很有意思。有一个板块叫“曹雪芹读过的书”,郭亚妹对记者解释道,“这是我们从《红楼梦》中看到作者曾经读过的典籍,依托学会的学术的背景,尽量能够呈现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读过哪些版本的书。”郭亚妹所说的学会是北京曹雪芹学会,书店的运营方是北京红迷会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学会旗下的企业,在业务上还有各方面运营都是接受北京曹雪芹学会的指导。


  “书店非常重视选品,请进来什么书,哪些学者的书,要能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读懂红楼梦。让书店与读者有一个有深度的链接。”郭亚妹说。


  学坊同时还是全国唯一的红楼梦邮局所在地,为来到曹雪芹纪念馆的中外红迷提供红楼梦主题的邮品、邮政服务。


  同样主打传统文化的齐贤书店坐落在北京修德谷传统文化体验基地里面,位于山清水秀之间。


  主理人李成诚深爱传统文化,衣着装束也是传统服饰。齐贤书店虽然叫书店,但没有我们通常理解的书店空间,大部分的书散落在基地的各个空间里,例如在道空间,就会有与香道相关的书籍。


  李成诚是这样理解的,“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经典活起来,比如读《礼记》,所有的人都会穿上我们提供的汉服,学习礼仪,再诵读《礼记》里的经典段落,这样就能让礼记里面的礼仪活起来。”基地也由此延伸出了很多体验课,“我们希望把传统的哲学思想融到衣食住行里。”


  世界上只有一个产品放在任何一个空间都不违和,那就是书。书店的存在,让一个城市有了精神家园。那些美好的特色书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运营,最终的目的都是让书店更好地生存下去,从而为人们守住一隅精神家园,仅此就足以让我们为他们鼓与呼。(记者 成琪)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