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强化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系统部署指导文化和旅游系统文化产业工作,描绘文化产业发展蓝图。
《规划》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文化产业重在提高供给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人们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开始转向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精神消费。在经济结构上,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文化产业处于这种供需双重转变的核心位置。当中国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时,满足数亿中等收入以上群体的精神需求是最大的消费增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的发力点。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各种产业,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实现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除了科技创新外,在创意设计、品牌塑造等领域都需要强大的文化产业做支撑。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与高渗透性,溢出效应强,能够与制造、建筑、信息、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产业升级发展。
一般而言,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将从要素驱动转向知识驱动,即依靠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赋能,维护和提高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这也是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转换规律。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反周期的特点,但这种反周期主要表现在传统发展模式遇阻后需要新的发展动力时,文化产业往往会被选为新的发展动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满足国内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助力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是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的新发展动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将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文科类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以增强国家话语权与软实力,这有利于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加以积极引导和激励,强化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