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浙江省诸暨马剑金家山村,位于杭州、绍兴、金华三市交界的“龙门山”麓。村口是“马溪滩”,不远处就是“马剑大山”。
早年间,爷爷意外去世,父亲磨砺练就了耿直的个性,骨子里又烙着善良的基因。他善思不轻言,日常表情很威严。小时候只要他看我们一眼,我们就不敢吭声,静静走开去干活。他常反复跟我们说,做人要正直、善良、厚道;有条件帮帮别人,不要去占人家便宜;遇上不讲道理的人,能忍就忍,别争一时之长短。
老家正屋北边楼上有扇窗门始终关着,这让我很是好奇。有天,趁着大人们都出去干活,我爬上凳子撬开了门闩,打开一看,发现窗外是隔壁邻居家的床铺。
晚饭后,在飘忽的煤油灯灯影下,我好奇地问父亲,他一脸严厉地训斥我:“以后再不许打开。”第二天,父亲就用铁钉把门闩钉死了。当时我读不懂父亲的表情,等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多么的无奈、无助、愤懑!原来是异性族人强势建房,居然少砌一堵墙,直接从我家北墙拼出去建,把“窗户”堵死。面对这种“野蛮”做法,父亲满腹悲凉,又只能忍气吞声。现在,这窗门还紧紧闭着。
家里有一套祖传线装书,里面全是治疗各种常见病的“土方子”。每天晚上,父亲就在煤油灯下小心翼翼地翻看着,把治疗常见病的“方子”摘录下来。白天,上山去采来草药,晒干、研成粉末,装在几个密封的罐子里。有人寻上门,就问清病情,对着“方子”配给药,叮嘱如何服用。方圆几十里没有药店和医生,我老爸就凭这套祖传“药书”,为远村近邻乡亲们消除了许多病痛,且从不收一分钱。患者千恩万谢,常把自家省下来的番薯、萝卜送来。
父亲读过几年书,写得一手好字。每年的农历过年,是他最忙碌,也是老屋最热闹的时候。老爸把精心准备的笔墨纸砚排开,在吃饭的“八仙桌”上开始写春联,弟弟帮研墨,我把写好的春联摆在地上晾干,乡亲们就围着“桌子”观看和称赞着。那场景,成了小山村的一个文化表现节目。许多乡亲拿着春联会补上句:“明年还要来拿啰!”
我老妈纯朴,平常,善良。每天天刚亮,拎着篮子去菜地采摘蔬菜;回家就烧水、扫地、做早餐、喂鸡鸭;等大家用完餐出门后,她又开始喂猪、洗衣;然后出门去拔喂猪的野草。
秋天,我和二哥刚从小学放学回家,老妈就会给一把“炒蕃薯干”,让我们把家里的鸡鸭,挑到收割后的稻田去散放,寻觅散落的谷子和虫子吃。我们就在田坎旁、溪沟边割青草,带回家给羊和兔子吃。
家里人多负担重,哥哥姐姐小学毕业就去参加劳动了。我在12岁那年,也不再上学,每天跟着哥哥姐姐去生产队干活,一天挣3分,到年底“分红”能折算到一角五分钱。直到两年后,有合适的机会父亲才让我去读初中。
村口有块我家的自留地,地边上有爷爷栽种的三株大梨树,这是小山村的一道风景。每年没等成熟,就有小孩用竹竿敲打或爬上去采摘,邻居来“通风报信”,我老爸也不在意地笑笑:“让他们摘吧,现在也不好吃,大人去一喊,跌下来就麻烦了。”梨头熟了采摘下来后,老爸老妈都会分给围观看热闹的乡亲吃,看着大家连着皮大口地啃着白嫩的梨头,老妈开心地提醒:“慢点吃,别噎着!”然后,每人分给几个,让带回家给父母;路稍远的长辈,第二天老妈还会拎着篮子给送去。
我有两个表弟,因他们的父亲突遭意外去世,也便住在了我家。我印象最深,也最快乐的时光是祖孙三代12人一起生活的那些年。白天大人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小孩去读书、放牛羊。到了晚上,大家端着热气蒸腾的番薯粥,咬一口脆脆的腌萝卜,夹一块老妈自做的霉腐乳就开始吃饭。我们小孩喜欢端着碗到门口“道地”,坐在石墩上,望着星星月亮,说说笑话,直到老妈来喊。
现在,老屋的门关了,锈迹斑斑的弹子锁象征性地挂在门上;老屋的灯不亮了,屋柱子上的电灯开关拉线积上了厚厚的灰尘。经历了几十年孤独风雨,老屋也变得苍凉,在寂寞中渐渐老去。
每年的清明、冬至,从墓地回来,我都会去老屋看看。望着空空荡荡、苍凉的老屋,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胸闷,一股莫名的孤独和凄凉袭上心头,美好的回忆也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门口磨豆腐的小推磨还原地静静地躺着,曾给儿时带来幸福和快乐的“吱嘎”声,也成了遥远的回响。
走进灶头间,结实的大锅盖已积上厚厚的尘土,抚摸着衰老、已有些倒塌的灶台,心头泛起丝丝酸楚:那袅袅炊烟,一碗碗热腾腾的“妈妈菜”,是那么清晰却又虚幻,无法触摸,又缱绻缠绕。
走到楼上,曾用旧报纸糊贴的顶棚,残缺脱落;站在父母生前躺了一辈子的旧床前,心里塞塞地隐隐作痛,又会清晰浮现母亲缝补破衣,父亲翻着药书,摘录“土方子”的情景。
是啊,无论我们离开多久,走得多远,回到老屋,发现这才是最温暖的家,是放松,是心安。父母在,就是家;父母走了,家就成了老屋,家乡就成了故乡。但我们的心,仍会留在老屋;我们的根,仍在老屋;梦里常回的,还是老屋。
人生第一声喊,大都是“妈妈,爸爸”。这一声声挂在嘴边、叫得最多、最亲切的称呼,在送走父母后,我才深切体会到,这声喊是多么珍贵。现在,这声声亲切的呼喊,只有在墓前,在梦里。
每年,我们也会去探望老妈的姐妹,姐姐102岁,妹妹97岁。
再过几天,老爸就100周岁了;老妈也100虚岁了。虽然已离开我们20年、6年,但父母的教诲仍在耳边,音容笑貌常在眼前。逢年过节、生日忌日、清明冬至,又都能在梦里相见!
老爸老妈,放心吧,您们的为人和教诲,儿孙们会永远铭记,代代相传。
愿您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