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文化魅力“云”端绽放 科技赋能跨空间互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9-28





  3D全息投影技术展示河南省仰韶村遗址、用VR扩展呈现考古现场、雷达感应捕捉运动轨迹技术让名画随着参观者的动作而移动、通过手势互动全息系统与文物实现跨空间互动、裸眼3D再现《洛神水赋》舞姿......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诸如此类的“科技范”随处可见。在展会的场馆内,随处可见AI互动、裸眼3D表演、互动性沉浸式体验等,让人穿梭在不同时空里,实现历史和未来对话。

  随着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强势引领态势,用创新科技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培育出数字创意、数字艺术、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丰富的新型文化业态。

  在文博会“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展区,通过三维建模、贴图绘制等数字影像技术,《冰嬉图》的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影像,在屏幕上“动”了起来,吸引不少观众拿起手机拍摄。“感觉名画‘活起来’了。”观众王小姐称;而在“百变屏”,不同的文物分屏出现在一块显示屏上,随意点击名为青花釉里红赏瓶的照片,画面会自动放大瓶身,并出现赏瓶的赏析与寓意。

  “我们对文物展品进行数字化改造,消费者能与展品进行沉浸式互动,当展品出现在屏幕时,不再局限是一张图画。”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原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百变屏”为例,利用算法,可以给文物拍摄几十张照片,形成立体和仿真的效果。既能观赏展柜里的文物,又能查看细节、学到知识,“一面墙就是一个博物馆”。

  近年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涌现出一批通过科技手段加持的文化产品。

  历经岁月沉淀,很多文物由于其独特性、脆弱性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公开展出。但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把过去在博物馆束之高阁的文物数据化,让古老的艺术“活起来”。

  “我认为将会出现更多文化产品数字化的成果。”原烽举例子称,此前数据显示,北京故宫文物展出比例仅为2%,“很多文物收藏起来了,大家都看不见,但是通过数字化方式处理后,让大家可以在网站看到更多展品,惠及千家万户”。

  随着数字技术手段的日益普及,很多景区把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通过VR、AR等技术融入旅游项目,既有保护作用又有传播效果,还可以带动消费,延伸文化产业链。

  “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通过裸眼3D形式,以“5G+VR”720°全景视角和千亿级像素的超高清视觉等高科技互动技术,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从京杭大运河,最终飞越宁波三江口,体验千年运河城市的变化;在动感影院体验区,观众坐在动感式飞行影院中,视线区域被由实景拍摄与电脑CG制作的球幕电影画面完全包围,观众一会儿“徜徉”在森林云海中,一会儿飞速“掉落”山谷……

  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主管张小雷称,此前该公司旗下文化板块企业以广西德天瀑布为题材背景,打造的夜游项目把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灯光艺术、视听技术、虚拟实现等技术融合,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也进一步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科技与文化之间结合应用的场景将会越来越多,同时也会迎合年轻人喜好,打造更多结合场景。”张小雷表示,该公司将会结合一些商业街区或者文商类综合体,并引入相关业态,为街区融入“赛博朋克”文化等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元素,进一步吸引人潮。

  在贵州展区,以蜡染、苗绣、银饰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双创”产品亮相。据贵州多彩宝互联网有限公司平台运营部副总监唐艳介绍,当地官方借助网络直播和数字商务平台,超87.35%的农特产品销售到贵州省外,助力“黔货出山”。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眭纪刚认为,在发挥科技驱动力作用时,更应强调科学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呼唤人们重视科学的人文精神,实现价值与工具相统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蔡敏婕)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