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推进中外文学交流常态化、机制化,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由中国作家协会发起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于9月7日在北京成立。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成立仪式并致辞。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格非,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等中国作家代表,以及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负责人出席仪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仪式。来自世界各地的联盟会员在线出席仪式。
据介绍,“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得到多国文学组织和文学家的积极响应。阿联酋、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宾、哈萨克斯坦、韩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日本、泰国、土耳其、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伊朗、约旦、埃及、摩洛哥、突尼斯、保加利亚、北马其顿、波兰、俄罗斯、捷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匈牙利、多米尼加、古巴、阿根廷、智利等35个国家的30个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组织和19位各国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翻译家作为联盟创始会员加入。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作家协会。
铁凝当日回顾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家友好交往的深情厚谊。她说,中国作家协会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是深化沿线国家文学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是文学丝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文学永恒的主题是友谊,是合作,是人心。我们始终关注和重视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学交流合作,希望更多了解和感知各国活跃、生动的当代文学面貌,希望读到更多作家的作品,增进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寻找共鸣、共同进步。正如古老的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打开了和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窗口,通过“一带一路”文学联盟这个平台,我们能够为各国文学的交流合作和繁荣发展做更多的事情。相信中国文学同世界文学在丝路上的相逢和交汇,将为人类的未来碰撞出绚丽的灵感、创造出无穷的可能。
铁凝表示,希望联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宗旨,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繁荣共进,深入开展对话交流和创新合作,推动各国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希望联盟推进文学交流合作机制化建设,通过举办文学论坛、作家写作营、翻译家工作坊等活动,建立双边和多边文学交流机制,形成常态化合作;希望联盟推动优秀文学作品译介传播,逐步建立优秀文学作品推广传播平台和相互推介机制,鼓励各国出版机构、文学报刊和网络新媒体翻译出版或刊载其他国家优秀文学作品;希望联盟着力加强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文学家、翻译家、评论家、出版家参与联盟举办的活动,组织优秀青年文学人才进行跨国采访、采风、创作、培训等活动,让友谊的种子在各国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希望联盟加强各国在保护文学版权方面的合作,鼓励会员交流各国文学版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互相提供有关文学版权的信息,举办文学版权保护专题讲座和培训,为作家保护版权提供帮助,通过保障作家权益为文学传播和转化护航。
仪式上,尼泊尔学院院长耿加·普拉萨德·乌普雷蒂、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黑井千次、新加坡作家尤今、俄罗斯翻译家罗季奥诺夫、智利作家薇薇安·拉温分别代表联盟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致辞。
乌普雷蒂表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我们如果独自前行,必然行而不远;互相理解、努力合作,将为我们提供阔步前行的充分空间。”黑井千次希望“一带一路”文学联盟能够开拓世界文学交流的新领域。尤今认为,“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就像一个同心圆,象征着团结、标志着力量,是横跨国际的一道非常美丽的文学桥梁。在罗季奥诺夫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加强文化交流以加深相互了解、巩固信任,祝愿联盟让各国更加相亲、人心更加相通。拉温说,愿“一带一路”文学联盟长盛不衰、硕果累累,希望通过联盟开展互相翻译和阅读,交流文学作品。
三位中国作家代表在仪式上致辞,向“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成立表示祝贺。刘震云谈到,联盟的成立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也有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家、翻译家来到中国,对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格非表示,联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交流平台和文化机制,它的成立必将极大地推动国际文学交流,促进世界各地作家们的友好往来,增进国际作家同行之间的彼此了解。唐家三少诚邀各国作家与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加强沟通交流,希望与联盟会员分享网络文学的创作心得。
联盟成立之际,韩国翻译家金泰成、朴宰雨,北马其顿作家、翻译家冯海城,俄罗斯诗人、剧作家加拉·乌祖鲁托娃,希腊小说家迪米特里奥斯·索塔基斯,以及阿联酋文学基金会文学节主管阿赫拉姆·博卢基,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优素福·胡什克,柬埔寨作家协会主席布隆布拉尼,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务顾问戴小华,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席林得楠,突尼斯作家协会主席萨拉赫丁·哈马迪,波兰文学家协会主席马莱克·沃兹科维兹等联盟成员也纷纷发来视频,祝贺联盟成立,表达对联盟未来发展的厚望与期许。
同日,“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官方网站正式开通上线,将成为联盟成员间沟通文学信息、展示文学成就、加强互学互鉴的重要平台。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