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锚定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围绕“一个工程、七大体系”,着力构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四梁八柱,针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作出了部署安排。
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各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胸怀“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01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
“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规划》中对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进行了细致部署。
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亚峰介绍,国家京剧院迅速以《规划》为蓝本,着手对照制定剧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剧院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继续深化剧院改革,继续推动优秀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维并举,继续探索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的多渠道展示模式,继续开展文化惠民的公益性演出,践行新时代国家文艺院团的使命担当。”张亚峰说。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规划》在高度凝炼中打通了文脉历史,也接续了旅游未来。每一个五年都是时间的积累、是历史的积淀,而“这一个”则愈见精巧立体,更加具体入微。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介绍,集团将结合自身业务从四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一是重点围绕“一个工程、七大体系”服务于国家战略,承担国有文艺院团文艺创作“国家队”重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新时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二是加大艺术创作和文艺产品供给,发挥在音乐和舞蹈方面的创作优势;三是打造东方特色,在“一带一路”文化外交上发挥东方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团合作;四是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发挥自身品牌优势,创新合作,输出内容、人才和管理体系,在数字创新领域探索线上演播,加强数字内容节目制作,在文旅演艺方面加强与景区合作,推动旅游演艺融合发展。
02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对于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规划》中强调,要“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让公众享有文物保护成果,是文物工作的重要使命。”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61年公布第一批6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如今遍布广袤大地的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屈指可数的博物馆到如今5788家备案博物馆,这些类型丰富、瑰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及文博单位,对润泽百姓生活、塑造文明风尚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负责人表示,结合《规划》,国家文物局正着手制定“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其他分领域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文物事业将与中国共产党新的百年发展同频共振,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频共振,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认为,《规划》关于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保护传承方面,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对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动态管理以及传承团体认定,推进非遗相关制度建设与完善;二是系统保护方面,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的衔接,推进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推出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产品;三是传播交流方面,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开展宣传展示交流活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方式,进一步加强非遗资源调查、记录与保护研究工作,推动相关资源的活化、利用与传播,推进中国原生民歌节,深化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和推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
恭王府博物馆在充分学习了《规划》后认真落实,制定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十四五”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抓手,与文化和旅游部“一个工程、七大体系”重点工作对标对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入到博物馆各项工作中。力争到2025年,恭王府博物馆全面建成平安恭博、公众恭博,基本建成数字恭博,持续建设学术恭博,文旅融合协调发展,恭博人美好生活不断提升,发展成为王府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突出的国家级博物馆和文旅融合典范。
03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对于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中也确定了目标和实施步骤,其中包括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魏大威介绍,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等多项工作被纳入《规划》,为国家图书馆“十四五”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馆将根据《规划》的统一部署,聚合力、强举措,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大力实施智慧转型战略、品质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以智慧化转型创新推进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全行业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以传统典籍和革命文献的保存保护、研究利用和整理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树立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提供历史智慧和文化基因;以多元立体馆藏体系建设和覆盖多载体、多媒介、多渠道的阅读服务推进服务效能提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公民素质提升提供高质量文献信息保障和阅读学习服务。”魏大威说。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将围绕“十四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全民艺术普及工作需要,对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改版提升,突出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功能,着力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总平台;按照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总目录,由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各地共同建设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制定和完善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产品开发相关政策,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中心;坚持政府搭台、供需对接、社会参与原则,面向各级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用户,打造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领域的专业化交易平台。“在‘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学习和领会《规划》内容,不断优化国家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广泛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服务,重点打造移动互联网端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把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不断推向新高度。”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说。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说,《规划》无疑对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梅兰芳纪念馆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唯一的文化名人纪念馆。梅兰芳是20世纪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杰出的文化使者,纪念馆承担着梅兰芳和京剧艺术研究、梅派艺术传承发展、京剧艺术普及传播和推广的重要职责。我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专业水平,努力开拓创新,打造一流的学术型、综合型文化名人纪念馆。梅兰芳艺术的经典和梅兰芳文化品牌,是中国传统艺术美的标高和象征,对今天文艺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具有积极和重要的启示。”
0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健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是《规划》中对于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描述。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化央企、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动漫集团将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平台+内容’双轮驱动为战略,以‘动漫+文旅’为主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动漫集团总经理杨守民说。
05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
对于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规划》中强调,要“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子千谈到,《规划》在“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章节提出深入推进大众旅游、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统筹推进国内旅游和入出境旅游发展等任务,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是有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提出的“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等战略方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规划》还特别重视科学研究,多处提到加强研究,并专门对理论研究做出安排,对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理论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刘淼、薛帅、程佳、于帆)
2021年6月11日《中国文化报》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 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