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在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格局,旅游业发展有哪些新理念、新使命?如何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业内相关人士表示,新发展格局中的旅游业是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力军,更是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产业。
随着大众旅游、休闲旅游的兴起和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旅游的业态进一步多元,模式得到更新,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新动力,新的变化和趋势要求旅游业不断加大技术、产品的创新力度,满足公众对高品质、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游客乘观光电车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十里画廊景区游玩 新华社记者 吴勇兵 摄
“文化+旅游” 融合更加深入
2020年以来,旅游业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内旅游品质在提升,总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休闲化、高端化、小团化,二是深度化、精品化、主题化,三是旅游与生活深度融合化。其中,深度化、精品化、主题化的旅游发展方向要求市场深挖目的地人文资源,提供更多文旅融合的主题产品。
对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是关键词,优秀的艺术作品和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不可或缺。旅游演艺是旅游讲好文化故事、文化用好旅游舞台的成功之例。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介绍,国家艺术基金从2015年开始,在舞台艺术创作项目中设立了“具有创新性跨界融合特点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的资助项目,这是推动传统演出跟地方特色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的资助项目,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旅游演艺上。“项目支持结合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策划创作旅游演艺节目,使观众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也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如陕西延安的《延安延安》、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千古马颂》、甘肃敦煌的《敦煌盛典》、黑龙江哈尔滨的《冰秀·寻梦》等,这些项目通过选取主题题材、挖掘提炼艺术元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现方式方法,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了知名文化品牌,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雷喜宁说,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好对旅游演艺作品创作、演出和人才培养资助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下一步,国家艺术基金将对围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策划组织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给予重点资助,以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看来,要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就要深挖特色资源。她在2021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介绍,作为热门人文景点,故宫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包括112公顷古建筑、186万件套藏品等。“除此之外,故宫内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是不可复制的优质资源。春天的宫城柳、夏天的翠满枝、秋天的银杏叶、冬天的雪花飘等赋予了故宫不可复制的美,让游客在这里感觉到天人合一、万物自由生长的力量。”她说。
▲故宫的一草一木都成为特色资源
在深度挖掘利用故宫资源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提出了“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理念。“平安故宫”就是保护好故宫,其中包括保护好、修缮好古建筑和藏品。“学术故宫”就是故宫的学术力量。“数字故宫”主要是构建“一网、一号、两微、两端”新媒体传播矩阵。“活力故宫”就是要持续保持和提升故宫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故宫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纪录片和《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合节目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经典作品,它们向观众讲述着从古建筑到新文创的故宫故事,让越来越多人走进故宫、爱上传统文化。
“2020年是故宫的直播元年,故宫设计了春、夏、秋、冬、雨、雪等主题直播活动,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服务。”朱鸿文说,新发展格局下的故宫立足故宫特色、深耕故宫资源、研究观众文化需求、探索科技手段的应用,来实现故宫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千亩缤纷花海举办的动漫大巡游主题活动 新华社记者 徐 昱 摄
“服务+旅游” 公共属性更加凸显
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陈文玲说,经济飞速发展决定中国的旅游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期。她说:“未来旅游发展的前景如何?我认为,生活水平是决定性因素,当人们有了非常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时,旅游业的空间会不断扩大、模式会不断更新。比如,当旅游、餐饮成为构建国民健康的关键因素时,身心愉悦的状态就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新的需求需要新的供给。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认为,这就要求旅游业激励公众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格局,通过旅游模式的更新让旅游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使社会发展转化为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此,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陆林认为,旅游是第一幸福产业,应该惠及所有人。“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老年人参加低价游、不合理游等新闻,为什么他们会加入这种旅行团?我认为,旅游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那么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旅游业首先应该构造人民共享的发展格局。”
旅游的公共属性如何构建?业内人士表示,旅游就是异地休闲,参与主体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同一个空间里,居民休闲和游客活动的融合将是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的休闲特征越来越明显,旅游市场越来越成熟,需求也更加多元。在经济利益的导向下,当前市场上的旅游产品从设计规划开始,就避开了居民而迎合了游客。未来,旅游业应该更多地鼓励居民休闲和旅游活动的融合,宜居的也是宜游的,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把当地居民的休闲纳入其中,居民生活以及他们幸福的笑容是最好的城市宣传,就像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城市居民的基本文化设施一样,旅游也应该成为公众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游客在杭州西湖景区游玩 新华社记者 庄颖昶 摄
“科技+旅游” 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提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式旅游。新时代的旅游发展,跟文化结合才有创意、有深度,而跟科技结合,产品迭代更新才会更及时。面对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市场要提高创新意识,紧跟科技发展,及时更新被广泛借鉴的产品。
“近现代旅游形成之初,为什么托马斯库克旅行社能够组团带游客坐火车出游?因为蒸汽机车出现了。新的交通方式实现了跨区域的旅游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了跨区域信息交流。旅游是一个跨区域、跨空间的位移活动,背后支撑的是这样的交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说,目前,旅游业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前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将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做过专项调查,抽取了全国近7000个样本,发现90%以上的受访者愿意为旅游领域的科技创新付费。同时也看到,不同领域的受访者感兴趣的产品也不一样,公共服务、装备、导游导览、创新体验等是受访者较多关注的。”唐晓云说,而对于体验来说,游客更加关注安全、便捷,在未来的产品中,要更多关注安全和便利因素。
在辽宁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田苗看来,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第一是不直观的隐形科技。比如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技术主要应用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目的是为了把旅游全流程形成万物互联。第二是VR虚拟现实和线上直播技术。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旅游景区和OTA开始推出线上“云”游服务和直播带货,另外,迪士尼、环球影城在VR互动娱乐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未来5G时代一定会让VR的应用场景更为成熟,这在主题乐园、景区的打造上拥有广阔前景。”她说。第三是能直接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高科技光影技术。比如全息投影,主要适合应用在黑暗的环境下或者打造夜游项目;球幕影院,像上海迪士尼的《飞跃地平线》长期以来都是排队时间最长、体验感最好的项目,又如敦煌数字球幕体验馆采用球幕技术把一些不能向游客展现的洞窟壁画重现;裸眼3D巨幕,采用巨型LED大屏打造沉浸感裸眼3D效果,重庆观音桥的“亚洲之光”裸眼3D提供的就是未来城市的视觉体验。
2021年6月19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旅游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