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发展过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那么,当前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形势如何?“过剩”的原因是什么?
新能源过剩是节点过剩
新能源产业链的建设一般分3个环节:研发、设备制造和利用。一般而言,新能源产能不应该过剩,因为新能源的利用应该是越多越好,目前所谓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设备制造过剩,是产业链节点过剩。现状是,设备制造投入过多,研发和利用方面投入较少。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研发的回报时间过长,导致早期企业和地方政府对研发的兴趣不高;二是新能源利用由于发电成本较高,而且政府对于新能源的成本考虑(如补贴)至今还主要集中在发电侧,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电网的成本,这样新能源并网也就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即使产能不大,只要研发和利用做不好,设备也是相对过剩的。
地方政府将新能源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点基本上都在设备制造。希望发展新能源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在没有把握研发和利用的前提下,这种努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此外,新能源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旧的经济增长点是有影响的,特别是考虑到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实体经济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经济实体主要还是依靠常规能源,因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的价格便宜,便宜的能源生产出来的东西成本就比较低,低成本才会有竞争力。所以新能源的规模做大了,就会提高实体经济的成本,就会影响价格优势的竞争力。除非采用绿色GDP概念来衡量,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至少短期会提高实体经济的能源成本,对经济增长会有负面影响,因此,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必须考虑。单纯财务计算,新能源发展无论如何不是免费午餐,新能源投资的热潮是带有成本的,如果“无序”发展造成过剩,成本更大。
政府的产能政调控有短期效果,但也有成本,地方还常常有应付的办法。比如,装机5万千瓦的风电需要中央政府批准,那么地方企业就上4.95万千瓦的装机。对市场而言,政府产能调控的警示意义可能更大些,对于过热的市场,是一盆凉水,让大家知道这个产业是过剩的,资本再进入,至少短期准备亏本。
最小化设备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成本,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市场。如果政府能解决好研发和利用环节,设备制造环节的问题留给市场解决,就可能避免现在的产能过剩。这次政府调控的目的应该是,让新能源在时间上有序的发展,即以终端利用为目标。如果终端还不能大规模利用,就不能大规模生产,控制项目审批。而对于政府来说,现在更为迫切的是解决研发、技术创新和终端利用。
虽然发展新能源是中国一条必须走的路,但应该以最小成本来做。最小成本要求在根据资源与市场的情况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及时跟进相应的配套和政策,推动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如何实现“有序”发展?这个“有序”主要是在发展中兼顾各个产业链的节点发展,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如风电的“空转状态”。
新能源产业主要通过电力实现的,其成本和机会都会体现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中。比如说,电网如何配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前的电价体制会不会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障碍?制约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电力成本。相对传统能源来讲,清洁能源的发电成本较高,是其至今在我国不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发展清洁能源,解决成本问题是关键,目前国际上解决的途径是政府补贴或消费者埋单。对我国而言,短期的措施是进行财政补贴,而中长期则需要相应地理顺电价,以反映其发电成本,必须研究新能源成本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关电价问题。
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在于其能够解决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那么,政府对常规能源的价格政策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很大。长期而言,依靠市场解决新能源发展问题,关键点是真正提高新能源的竞争力。政府可以对新能源进行补贴,直接提高其竞争力,也可以通过常规能源价格改革,让常规能源的价格反映资源和环境成本,从而间接提高新能源的竞争力。
解决过剩需要资金和政策做后盾
对于目前出现的新能源产能过剩,有两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依靠市场,让产能自生自灭,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产能就会自我淘汰。二是国家进行短期扶植,主要从新能源的利用方面入手,如补贴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当然,在实践中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短期而言,政府能做的基本上是:一是行政抑制产能,不再批新项目;二是通过补贴,利用现有的产能。中长期而言,就必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中国的新能源研发相对落后。目前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除了政府支持,还有一些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做。因为研发的效益比较慢,对于经济增长压力很大的地方政府,不会特别重视。企业盈利也需要“快”,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设备制造这个环节见效快,研发与设备制造相比较,要慢得多,从资本逐利的角度而言,如果有利,企业应该也会投资研发。现状看来,地方政府和企业比较愿意投资设备制造环节。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需要国家牵头和政策支持研发,国家显然应该加强投入,但是,地方政府也要重视,有一些更具体政策或资金的投入。
设备利用和研发是可以互相支持的。如果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投产多少就卖出去多少,企业自然就有钱投入到研发领域,相信设备制造企业也不希望总是买别人的落后产品,买别人的图纸。但是,他们投入的前提是生产出来的设备可以卖出去,获得利润才会有钱投入研发。一个良性的循环是:政府前期的研发和利用支持,使企业生产出设备可以得到利用,卖出去,钱就用来再投入研发。现在的情况是设备利用缓慢,那么企业就没有钱投入研发,只能选择买别人的落后技术,这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针对国务院提出的风电设备和多晶硅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倾向,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10月19日给出指导意见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就是指在研发上下功夫。的确提出了关键问题,但这需要实实在在的资金和政策做后盾。
新能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存在对新能源设备的国产化问题。国产化大致有两个路径:一是把别人东西拿来消化制造,二是自主研发。通过自主研发国产化的问题上面已经讨论了。把别人东西拿来消化,对方可能不一定愿意把最好的技术毫无保留的给你。因此,在这个消化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把一部分市场让出去。对于新能源来说,技术进步比较快,如果不愿意把一部分市场让出去,那么这样的国产化可能就是落后的国产化。对于技术进步很快的新能源产业,从国外买技术和图纸,到国内组装消化这条路的风险是,今天没有拿到最先进的技术,明天就是落后的产能,就不可能真正有实力占领市场。因此,国产化的前期可以让出一部分市场,把最先进技术引进来,或许可以更快速度地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进行国产化。以我国的火电设备发展为例,从30万机组也需要进口,到如今世界一流,这个过程没有很久。
整体而言,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市场竞争无法满足。中国国内目前资金充足,中国政府可以集中使用政策和资金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巨额资金支持。
目前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国家对新能源的利用以及经济承受能力会有一个平衡的考虑,理顺电价反映新能源成本是一个基本的趋势。我们无法具体预测这个过程会有多久,但是可以比较确定的是,这些过剩企业只要能坚持,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