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省粮食获得特大丰收,总产量达到807.84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增长6.21%,居全国10个粮食大省第一位。
近年来,吉林省以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等多种举措,切实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其中,省农科院良种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功不可没。
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粮食的“芯片”。
资料显示,1949年至1980年的30年间,吉林省粮食年平均产量仅为122亿斤;2000年以后,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登新台阶,平均每6年提升一个百亿斤台阶。2013年至今,已连续8年超过700亿斤。
2021年,吉林省粮食单产941.3斤/亩,比上年增加48.7斤/亩,超过全国平均单产水平21.6%。
粮食单产的提高与吉林省良种培育密不可分。
“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玉米所作为省级专业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科研机构,强化科技支撑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已形成“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公主岭分中心”“东北中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组建新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单倍体育种技术、育种技术、品种测试与示范等四个研究团队,形成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培育、新品种区域测试及评价等一体化的育种创新链。
近年来,省农科院玉米所以保障玉米有效供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传统育种技术和以单倍体为代表的现代高效育种新技术相结合,培育出高产稳产、多抗广适、适宜机械化新品种50个(次)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其中国审品种15个。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突破800亿斤做出了贡献。其中,“吉单50”“吉单66”“吉单953”“吉单83”等是吉林省玉米主导品种,占全省主导品种的16.3%。“吉单50”连续十年被评为吉林省玉米主导品种的唯一省内自育品种。
2021年,为加快高产耐密抗倒宜机收品种的示范推广,专家们对一些籽粒直收品种进行测产鉴定,“吉单66”“吉单953”亩产分别为1772.6斤/亩和1813.6斤/亩,籽粒含水量分别为21.7%和23.8%,推动了吉林省玉米籽粒机收生产。
2021年,第二十九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发布了由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的“吉63”“吉853”“系14”和“444”为“全国杰出贡献玉米自交系”玉米品种。
省农科院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玉米育种4.0体系建设,构建的单倍体杂交诱导选系育种技术体系得到规模化应用,并接连突破关键技术难点,育成黄绿苗新标记诱导系“吉黄诱7号”,填补了我国高频诱导系及无幼苗期鉴定标记的空白。
2022年,省农科院将加快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机械化的新一代重大玉米新品种,实现新一轮品种换代,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从“吃饱”到“吃好”让“良种米”成“致富米”
培育良种,一头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让“良种米”成为“致富米”。
近年来,随着粮食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吉林大米品牌效应逐渐凸显,市场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以吉林大米为代表的中高端大米越来越受到欢迎,优质优价让稻农实现了增收。
2014年,省农科院水稻所向省种子管理总站建议:增设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组。两次获得全国食味金奖的“吉粳816”,正是该区域试验组首轮试验选出来的品种。随后,吉林省涌现出多个市场认可的优良食味品种。
近年来,吉林省水稻品种可谓大奖不断。“吉粳511”“吉粳528”“吉粳830”先后在“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中获一等奖。“吉粳511”在“中日优良食味品评”中获“最优秀食味奖”。“吉粳816”“吉粳511”等品种,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并不是育种的目的,它仅仅是一个品种顺应时代、顺应市场的佐证。或者说,它是品种更新换代的一个‘副产品’。”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周广春说,新品种能否“恰逢其时”、满足市场需求,不仅要靠育种专家的战略远见,更重要的是一个地区的育种历史积淀。
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水稻品种经历了7次更新换代。
进入21世纪,2011年至2014年,吉林省完成了水稻品种的第6次更新,产量提高到1040斤/亩。2015年到2021年,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对“食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时期,正值吉林省实施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战略,急需一批优良食味好品种。“吉粳816”等品种的应运而生,标志着吉林省品种完成了第7次更新换代——由高产向高质量转型。
良种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吉林省做强粮食“芯片”任重道远。
转自:吉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