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季度,在疫苗大规模接种、各国政府延续救市政策等因素的提振下,世界经济总体呈现温和复苏的走势,中国农产品出口呈两位数增长。但进入4月份以来,越南等主要经济体相继出现比以往更为严重的疫情,加上原材料、海运、汇率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逐渐回落。由于海运费居高不下,部分海外客商库存偏低,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未被全部满足,预计四季度需求旺盛,中国农产品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速。
前三季度出口波动大
2021年前8个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1994.2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520.6亿美元,增长8.9%;进口1473.6亿美元,增长34.9%。
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产品出口运行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各地区经济非同步复苏,对传统市场出口的稳定性优于新兴市场。2020-2021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V”形快速复苏态势。受疫苗普及情况、公共财政与货币政策空间、公共治理能力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区经济复苏不同步、不同速。2021年前7个月,内地对东盟、日本、香港、欧盟、美国、韩国六大传统市场出口农产品同比分别增长12.4%、5.7%、14.8%、10%、6.6%和6.8%;对非洲、俄罗斯、澳大利亚、墨西哥、印度、土耳其六大新兴市场出口农产品同比分别增长8.9%、8%、2.2%、35.1%、15.7%和2.7%。总体看,传统市场的稳定性好于新兴市场,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的外汇储备下降、货币贬值苗头值得警惕。
二是国际疫情卷土重来,农产品出口高位回落。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蔓延,印度等国家重新实行封锁边境政策。受此影响,二季度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从一季度的11.6%下滑至7.2%,低于一季度4.4个百分点。
三是8月份农产品出口反弹幅度超预期。7月、8月农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9%、12.4%,8月份出口反弹超预期。首先,从需求端看,国际需求缓慢回升,四季度国外“补库存”需求较为强劲。欧美股市仍处于高位,“财富效应”让欧美居民对通胀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欧美经济复苏不同步,欧盟经济表现目前仍较为强劲(前7个月对欧盟出口农产品增速比上半年对欧盟出口增速提高了4.7个百分点);圣诞季来临,但之前由于高运价,国外客户处于低库存继续补货。其次,从供给端看,中国出口供应链的稳定性较好,弥补了部分国家的供给缺口。中国农业受疫情影响小,多数农产品供应充足。疫情导致全球海运市场呈混乱局面,由于中国出口产品有规模效应,国际班轮公司优先满足中国到欧美等航线的海运需求。再次,去年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6.3%,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小。此外,中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与东南亚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一定差异,因东南亚疫情好转产生的订单转移效应低于预期。
四是出口商品呈分化走势,与“宅经济”相关的产品出口表现较好。2021年前7个月,蔬菜等产品出口总体呈“量减价增”的走势。例如,大蒜出口量同比下降21.9%,出口均价同比增长14%;鲜梨出口量同比下降19.5%,出口均价同比增长12.4%。同时,水产品、调味品、未列名食品、鲜苹果等产品出口呈“量增价增”的走势。此外,与“宅经济”相关的宠物食品、啤酒、蜂蜜、活性酵母的出口量同比增长一到三成。疫情发生以来,传统产品对餐饮、超市等传统渠道的出口额呈缩水趋势,而“宅经济”相关产品和跨境电商货品的出口比重都在逐步增长。
五是企业积极主动求变应对挑战。大企业加强了对跨境电商和内循环的布局,其研发能力强的优势逐步显现。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集中采购等方面相对大企业有天然的劣势,但又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随着阿里国际站的宠物食品、园艺产品、方便食品等询盘的增多,部分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加能适应国外客户短单、小单的需求,积极通过跨境电商B2B模式占领国际市场。
全年出口有望稳定增长
展望2021年全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从有利因素看:一是高通胀背景下,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食品的出口将呈现一定的韧性。8月份以来国际通胀预期再次升温,加上国外客户季节性补库存的需求,食品出口重新回到较快增长的轨道。二是近期中美经贸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将提升企业出口信心。三是部分大型班轮公司主动暂停海运费上涨,以及更多干散货船进入集装箱运输市场,联盟外的班轮公司增加运力投放,预计四季度企业海运压力可能有所缓解。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国际疫情防控难度大,通胀对国外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不利影响,并导致国际需求逐渐回落。二是国际竞争加剧,而目前海运费占货值的50%~ 100%,削弱了中国企业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三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有所增加,对美国等市场出口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预计2021年全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将稳定增长。农产品出口企业坚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有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