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00万吨以上;蔬菜、肉类、禽蛋、牛奶等“菜篮子”产品自给率在大城市中保持较高水平。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卫生厕所基本实现全覆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91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6.8%,收入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全面搞好困难村结对帮扶,小康路上一个不落。现如今,在津沽大地上,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种好粮菜果 全力搞好产业振兴
眼下,津南区会馆村水稻已经插秧完毕,稻田里秧苗一片碧绿,特别喜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我们会馆村是小站稻的根,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小站稻振兴计划,让我们这个小站稻的故里再次因米而兴、因米闻名,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
为确保粮食安全,2017年我市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从育种、栽培、销售、加工等多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市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支持水稻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中财力约2000万元支持小站稻高标准、智能化研究实验室建设,有效改善了全市小站稻品种研究基础条件,已选育出了“津原U99”“金稻919”“天隆优619”等一系列优质小站稻品种,其中,“金稻919”获得第七届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
宁河区是天津小站稻重点种植区之一。2020年,该区种植水稻面积超过25万亩,比2019年增加7万亩,有效保障农民增收达2亿元以上,效果良好。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王进介绍,取得如此成效,完全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2020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1个,涉及岳龙、廉庄、苗庄、东棘坨、潘庄、芦台6个镇,面积达7.38万亩,项目总投资11070万元,为小站稻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种好小站稻,2020年,市财政投入2.5亿元支持10个涉农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扶持小站稻种植区域,努力打造高标准稻田;市财政还投入近5000万元资金服务小站稻提质增效、三个产业融合等小站稻产业化振兴项目,努力推动小站稻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处负责人王学忠说,为确保小站稻丰收,市区联手,全力扩大种植面积,全面推广节水型水稻;积极开展绿色生态种植,实施统防统治,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与此同时,积极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种植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稻蟹综合种养补贴等惠农政策,为水稻丰收丰产奠定了基础,今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将力争达到100万亩左右。
为确保市民菜篮子,“十三五”期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宁河区、蓟州区、西青区建有大片设施农业园区,一年四季生产果类和叶类蔬菜,满足市民菜篮子。武清区、宝坻区、蓟州区的蔬菜在满足天津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大量销往北京市场。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津产鱼虾肉禽蛋奶量足、质优、价稳,丰富了市民餐桌,增加了农户收入。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村庄美得像花园
红绿相间的专业环保塑胶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大舞台、美丽的手绘文化墙、标准的垃圾分类系统……走进蓟州区东施古镇韩家筏村,映入眼帘的这些色彩缤纷的元素,展示着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有谁曾想到,几年前这个村还是脏乱差,养猪户30多户,过去一直没人管,到处都是临街猪圈,满街都是猪粪污水,夏天全村臭气熏天,嗡嗡的苍蝇蚊子都能撞脸上。2018年,村“一肩挑”韩德新上任,正赶上我市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给政策,给资金,韩德新带领村“两委”班子甩开膀子加油干。
首先向畜禽养殖粪污开战:做防渗污水井3600立方米,建化粪井32座,对全村4纵13横街道逐一清整;拆除临街猪舍120间、彩钢棚5间、墙外厕所80座,家畜粪便临街堆放问题得到了根除。推倒旱厕建水厕,地下铺设污水收集管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实行科学分类。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为建设美丽乡村,2018年,我市制定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三年来,通过“村庄清洁”“百日大会战”,农业农村、水务、卫生健康等多部门联动,大力整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开展“厕所革命”,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了生活环境,还乡村最美底色。三年时间,我市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设施配套、户用卫生厕所三个全覆盖。通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引领乡村建设从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
津南区北闸口镇前进村,位于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该村采取“三格化粪池,集中管网,生态沉淀池”组合模式,铺设了5400余米地下污水管网,兴建污水观察井330座、三格化粪池230座、生态沉淀池1座,户外旱厕全部改为室内抽水马桶,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天津全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6%,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田园洁净优美了,不但让农田更加绿色环保,还带火了乡村旅游。
走进武清区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村,村里村外美丽整洁,田园里蔬菜进入采摘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大家一边采摘,一边欣赏美丽的田园景色,原来干涸的河道有了清澈的水流,水中还有很多观赏鱼;田野大道两侧绿树成阴,鲜花盛开,该村成为全市美丽村庄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来,天津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第一批)150个。按照“六化六有”的标准,建设美丽村庄1041个。
结对帮扶困难村 小康路上一起走
针对我市“三农”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圆满完成上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的基础上,我市持续用力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用3年时间,帮扶1000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困难村,并将41个集体经营性收入为零的经济薄弱村一并纳入帮扶。完善了五级书记抓帮扶、层层抓落实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了政策保障体系,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完善了督导指导体系,推进任务落地落实。从产业帮扶入手,拔穷根,栽种摇钱树。
在蓟州区下营镇张家峪村,最近两年,每当金秋时节,梯田里的果园就会硕果累累,成为村民的致富园,这得益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帮扶组的辛勤努力。2017年,帮扶组驻蓟州区下营镇张家峪村开展帮扶,首先从产业帮扶下手,投入帮扶资金,平整土地、修路坝台,嫁接和种植优质果树,打造百亩采摘园;还以“多彩村庄”为主线,大力实施美丽幸福农庄建设,发展农家旅游。到2020年,张家峪村完成了100亩果园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旅游双重发力,全村由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变成了3万元左右,村集体每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
为搞好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天津舍得真金白银投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20亿元,其中市财政三年累计拨付产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帮扶专项补贴资金25.34亿元;各级各职能部门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向困难村倾斜,累计投入180多亿元;各帮扶单位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困难村大力支持,累计投入10多亿元。蓟州区还充分利用帮扶资金,在16个镇乡投资5.1亿元,建成21个产业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帮扶的所有困难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据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1041个困难村全面达到了“三美四全五均等”的帮扶目标,如期完成了帮扶工作,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搞好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天津舍得真金白银投入,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20亿元,其中市财政三年累计拨付产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帮扶专项补贴资金25.34亿元;各级各职能部门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向困难村倾斜,累计投入180多亿元;各帮扶单位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困难村大力支持,累计投入10多亿元。(陈忠权 谷岳 刘玉祥)
转自:天津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