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发布致高三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倡议书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4-14





  4月15日,山东高三年级将正式开学。13日,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教育厅致高三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倡议书》,以下是全文:


  山东省教育厅


  致高三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倡议书


  春满山河际,逐梦万里时。4月15日,我省将为广大高中(中职)毕业年级学子敞开校门,学子们即将踏进久违的箐箐校园。此刻,社会瞩目,万众关注。


  回望2020春季学期的开学之路,可谓是来之不易。开学复课,决不是一声令下或一纸通知,这里倾注了党委政府缜密的思虑和充足的准备,倾注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倾注了家长学子们的理解支持,也倾注了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工作。在此,真诚地道一声:您辛苦了!


  今春的开学复课,迎来的不再是“宁静的校园”,这里将成为抗疫的“主战场”,如何守好校园一片净土,如何打赢抗疫和高考两场硬仗,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场“大考”。


  师生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此,我们向高三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发出如下郑重倡议:


  向广大高三同学倡议。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请尽快进入战斗状态,战高考,战疫情!疫情带给我们伤痛,同样也加深了我们对生命的认知,请务必更加敬畏生命,敬畏自然!首先要科学认知,善待自己,从勤洗手、戴口罩做起,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其次是尊重他人,服从学校管理,学习、就餐、交流请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春风里你隔空招手的身姿,必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为了保持校园的纯净和安全,请尽可能选择在学校寄宿,把校园当家园,如无必要请勿离开学校,最大程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若是必须走读,请务必保证校外生活交通安全,采取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模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上下学请选择安全的交通方式,如果家长不能接送,步行、骑行都是不错的选择。相比以往,现在学校生活多了体温监测、健康检查,这或许会让你心烦、紧张,这没什么的,请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且记遵守规则敢于担当是少年该有的样子。懂得理性对待事物,正确取舍,是你们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成长。


  向广大教师倡议。线上教学,您已付出很多,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更是“关键一役”。疫情是特殊的教材,这一堂生命的大课,教育需要遵循基本的价值,那就是家国天下的情怀及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请您在开学后,更多关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上好“三堂课”。首先,上好尊重生命大课,讲授新冠肺炎疫情和常见传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提高学生公共卫生应急素养及文明素质,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普及爱国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知识。二是运用抗击疫情的丰富素材和案例,上好爱国主义思政大课,结合课堂教学、专题教育、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三是上好迎接高考的实战教学课,在高考倒计时状态下,带领学子温故知新,夯实基础,让每一名学子走出考场刹那,向您报以感激的微笑。如果您是一名学校后勤工作人员,也请多一份自我约束,不扎堆、不聚集、不带病工作,您的努力和付出,将使校园多一份安全。


  向广大家长倡议。对家庭而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请您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家庭与学校是天然的“同盟军”。居家生活,请用良言和行动关爱孩子的心,也请用调和的餐食温暖孩子的胃。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每日健康状况报告。返校之际,请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传递爱与温暖;入校之时,请给孩子一个坚定的眼神,赠予自信与力量。家有考生,家长更需自律,建议您暂不参加聚会聚餐等社交活动,减少接触和传播风险。如果孩子在家有疑似症状,应主动向班主任报告、请假,并及时送孩子到定点医院就诊。这既是一份家长责任,也是一份社会责任。


  向社会各界倡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全社会的责任。请您尽己所能,对广大学子多一份呵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答好开学复课这一“考题”,不是教育“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它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帮助。物资供应、道路交通、校园及周边安全、疾病诊治、食品卫生、舆论氛围……,每一项都关乎着这场战役的成败,每一事都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这特殊时期,我们对教育理应冷静思考。过往,教育伴随人类,无数次越过大江大河,在艰难险阻中跋涉前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未来,教育仍将伴随人类,穿山越岭,披荆斩棘,成就更为灿烂的文明。


  今天,开学在即,谨以此倡议表达和凝聚一个共识: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是战斗的共同体。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克时艰,守护学子安静的读书!


  转自:山东教育发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